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论文【精简3篇】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披露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建立信任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本论文旨在研究企业CSR报告披露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结果,探讨企业为何选择披露CSR报告以及披露CSR报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披露CSR报告,以向利益相关者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企业CSR报告披露已成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建立信任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但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论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2. 企业选择披露CSR报告的动机
企业选择披露CSR报告的动机多种多样,包括提升企业形象、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遵守法律法规等。研究表明,企业披露CSR报告与其形象和声誉密切相关,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具有积极作用。
3. 披露CSR报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披露CSR报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增加投资者信任和吸引人才等方面。负面效应则可能来自于信息不对称、过度披露和虚假披露等问题。
4. 实证研究结果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和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披露CSR报告对企业绩效有正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因企业特征、行业特征和国家环境等因素而异。此外,合理的披露范围和内容也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5. 结论与启示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披露CSR报告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并根据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制定合适的披露策略和内容。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CSR报告披露的监管,以提高其可信度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 王小霞. 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6(3): 47-58.
[2] 张晓悦, 刘瑞琳.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会计研究, 2017(4): 85-9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挑战与改进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披露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建立信任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本论文旨在研究企业CSR报告披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CSR报告披露的质量和效果。
1. 引言
企业CSR报告披露作为企业与社会之间建立信任和透明度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践中,企业CSR报告披露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不对称、虚假披露、过度披露等问题。本论文旨在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信息不对称的挑战
由于企业CSR报告披露的自愿性和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投资者、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往往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CSR信息,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企业的评价和决策。
3. 虚假披露和过度披露的挑战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形象和利益,可能进行虚假披露和过度披露,使得CSR报告失去了真实性和可信度。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和声誉,也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4. 改进CSR报告披露的措施
为了提高CSR报告披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统一的披露标准和指南,加强监管和审计,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加强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沟通。
5. 结论与启示
企业CSR报告披露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通过改进措施和努力,可以提高CSR报告披露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披露CSR报告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披露质量。监管部门和利益相关者也应加强对企业CSR报告披露的监管和评估。
参考文献:
[1] 李华, 张明.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J]. 河北财经学院学报, 2018(4): 112-118.
[2] 刘丽娟, 王晓菲.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视大学学报, 2019(2): 76-81.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论文 篇三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论文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企业的高速发展带动国家GDP的增长,我国也由此跃升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名。虽然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但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造成了诸如环境污染、偷税漏税、伪劣产品等社会问题。社会作为企业成长的依托,使得企业在发展的同时相应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陈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社会责任;披露
一、引言
逐利是企业的本质,因此企业会把工作重心安排在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上。但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往往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公益事业的履行与发展等等。本文针对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陈述,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社会责任报告相关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CRS),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心产物。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战略方针、行动计划与愿景规划等非财务绩效而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能够反应利益相关者对经济、环境、社会的社会责任信息需求,是企业树立自身形象、协调利益相关方的重要载体。
上交所规定“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以及金融类公司必须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同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公司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和每股社会贡献值;深交所也要求深证100指数的样本股公司必须同年报一起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自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元年至今,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总量从32份增加到了1703份,标志着我国企业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反映出广大企业已经开始深刻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对未来有明确规划的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构建商业潜力的重要砝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提升企业价值。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形式不规范
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依然处于初步阶段,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参考了各式各样的标准,披露内容上倾向于使用文字和图片予以表述,缺少定量指标,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只能披露概念与愿望,对于使用者而言效用大大降低。如环保设备只能体现为固定资产、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只能在营业外支出和营业外收入中列示。
(二)披露内容不全面
纵览我国上市公司已经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在选择披露内容的选择上仍然会倾向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对阻碍企业发展的信息只有寥寥几笔“问题与改进”。大部分社会责任报告都忽视了对债权人、供应商和安全生产的责任,难以树立企业形象。社会责任信息内容信息凌乱,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具体指标不够全面。例如在员工利益中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员工待遇和培训,对于员工工作环境安全、参与工会运转情况、业绩考核与晋升渠道、带薪休假、职业病防治、事业安置等信息披露不足。
(三)缺少社会责任第三方审计
我国至今依然缺少社会责任报告强制性审计的法律法规,企业在对待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计的问题上还是自愿的态度,2014年只有14.2%的企业对报告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且在接受第三方评级的企业中,标准也并不统一。目前我国企业编写社会责任报告时主要参考的标准就有GRI、上交所指引、社科院指南、深交所指南等等。这使得企业在编写社会责任报告时失去了积极性、降低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而且使企业在标准的选择上也会出现困惑。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统一社会责任披露标准
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有很大增长,但质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形式上,目前的社会责任报告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报告使用者在阅读过程中花费大量精力甄别和筛选信息,所以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标准时,需要从形式上进行规范;内容上,社会责任信
息披露的内容需要完整统一的标准,打破目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多样化、碎片化的现状,建立统一标准,使得披露过程和内容有章可循。(二)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政策制度方面,加快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配合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改变企业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和有选择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情况。
(三)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与监督
相较于会计报表的内审和外审监督制度,对于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也是必要的。将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与企业内部审计想结合,同时委托中介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一方面可以敦促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时按评级标准执行,另一方面确保所披露的内容真实公允。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也可以保障社会责任信息充分并且真实,提高使用者效用,以便进行相关决策。
五、结束语
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是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背景的考虑,统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标准,完善企业全面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与监督,对改善其披露现状有着很好地效果,也有利于企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晨,张林.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14,22:121-122.
[2]顾枫,张瑞.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4,11:54-56.
[3]韩振宇.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中国商贸,2015,02:165-167.
[4]傅樵,唐越.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5,0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