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调研报告(优选4篇)
遗址调研报告 篇一
遗址调研报告:对某古代城市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摘要: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介绍对某古代城市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我们对该遗址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文化特征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我们还对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引言
古代城市遗址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证据,对于了解古代城市规划、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研报告重点关注某古代城市遗址,旨在为了解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首先,我们前往该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记录遗址的地理位置、遗存情况、规模等基本信息。随后,我们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考古报告以及学术论文,以补充实地考察所不能触及的信息。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
经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1.该古代城市遗址位于山区,地势险要,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
2.遗址内保存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包括宫殿、寺庙、商业街区等。
3.遗址内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石器等,证明该城市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4.该城市在古代货币流通、商业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第四部分:遗址保护与利用
为了保护与利用该古代城市遗址,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遗址保护意识,制定相关保护政策与法规。
2.建立遗址保护与管理机构,负责遗址的科学保护与管理工作。
3.开展科学研究与考古发掘,深入了解该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4.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对遗址保护的重视程度。
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某古代城市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提出了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希望我们的调研成果能为该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遗址调研报告 篇二
遗址调研报告:对某古代墓葬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摘要: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介绍对某古代墓葬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情况。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我们对该遗址的墓葬形式、墓主身份、葬俗习惯等进行了深入了解。同时,我们还对遗址保护与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引言
古代墓葬遗址是研究古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调研报告重点关注某古代墓葬遗址,旨在为了解该地区古代社会与文化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首先,我们前往该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墓葬的形式、数量、墓主身份等基本信息。随后,我们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考古报告以及学术论文,以补充实地考察所不能触及的信息。
第三部分:调研结果
经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1.该古代墓葬遗址包括多个墓群,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石葬等。
2.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包括陶器、玉器、金器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
3.通过墓葬中的墓主身份判断,该遗址主要为当地贵族或统治阶层的墓葬。
4.墓葬中的葬俗习惯与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习俗。
第四部分:遗址保护与研究
为了保护与研究该古代墓葬遗址,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遗址保护意识,保护墓葬免受盗掘与破坏。
2.建立遗址保护与研究团队,负责对墓葬进行科学发掘与研究。
3.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确保出土文物的完整性与安全。
4.开展墓葬遗址的学术研究,深入探讨墓主身份、墓葬形式等问题。
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某古代墓葬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代社会与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提出了遗址保护与研究的建议。希望我们的调研成果能为该遗址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遗址调研报告 篇三
今年8月至11月,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在任海航、雷雪芹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洛阳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洛河沿岸和附近区域分布着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韩都宜阳故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和邙山陵墓群等7处大遗址。2015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大遗址保护工程,《十一五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首批确定36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洛阳占其四,分别是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之后,邙山陵墓群也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名单。
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座都城遗址分布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并称为“五都荟洛”。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东周王城,面积约10平方公里;汉魏故城,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隋唐洛阳城遗址,面积约47平方公里。这些都城遗址不仅在历史文化内涵上具有很强的文明发展延续性,而且在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区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和不断探索,已基本查明了五大都城遗址的位置、规模、整体布局,为今后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洛阳片区的大遗址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建成区或城乡结合部,由于历史原因,遗址大部分被工厂、村庄和耕地所覆盖。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洛阳大遗址保护十分重视,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对我市大遗址给予了优先支持,并寄予了厚望,国家局、省局领导多次来洛阳指导大遗址保护工作,为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自2015年以来,国家共批准我市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30个,中央财政共拨付大遗址专项资金2.6亿元。目前,已完成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4处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均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其中,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保护规划已经政府批准公布。邙山陵墓群整体保护规划大纲编制正在进行;已启动偃师商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3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完成了定鼎门遗址等4项保护展示工程;已经启动隋唐城明堂遗址、汉魏城铜驼大街和偃师商城宫城遗址等11项保护展示工程建设;隋唐洛阳城和汉魏故城等2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初具规模。
二、我市在大遗址保护中的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大遗址保护工作,多次专门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大遗址保护工作,首次把大遗址保护写入政府的工作报告,把大遗址保护列为实施文化强市和旅游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成立了大遗址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协调拆迁、配套资金和保护项目用地等问题。批准组建了市大遗址保护办公室,为科级事业单位,具体负责全市大遗址保护工作。通过省、市人大制定颁布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汉魏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4处大遗址保护条例,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也已正式列入人大立法项目。
(二)科学编制以大遗址保护为基本前提的城乡总体规划。洛阳大遗址大都位于城市区或城乡结合部。20世纪50年代,我市在编制一期城市总体规划时,采取了“避开老城建新城”的办法,在文物古迹较少的涧西平原地区建设工业区,创造了全国著名的“洛阳模式”,作为典型经验写入了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在东有汉魏故城、北有邙山陵墓群的情况下,三期城市总体规划采取跨过洛河、避让隋唐城遗址、在洛河南岸规划建设新区的办法。在正在报批的城市四期总体规划修编中,为避开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和重要历史遗迹,提出了跨越伊河、在城市东南方向寻求城市发展空间的办法,有效解决了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在洛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研究中,充分考虑东汉帝陵南兆域和汉魏故城遗址的保护,明确提出城市建设要避让大遗址、保护大遗址、利用大遗址,让每一处大遗址都成为城市中一座美丽的遗址公园。在大遗址整体保护方面,我市城建及文物、规划等部门坚持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先后编制了五大都城遗址和邙山陵墓群整体保护规划。
(三)逐步建立和健全依法、科学保护大遗址的体制机制。为了加快大遗址保护,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汉魏故城保护条例》、《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和《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也即将问世。同时,努力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全市大遗址保护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大遗址保护网络。组建了龙门石窟、隋唐城和汉魏故城等4个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四)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展示的最佳模式。保护与展示相结合是大遗址最有效最有意义的保护形式。我市认真学习借鉴高句丽遗址、西安汉阳陵、成都金沙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展示的先进经验,充分挖掘洛阳大遗址的内涵,把保护和展示有机结合,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通过大遗址保护,使“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更加真切。为做好隋唐城遗址保护展示,建成了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定鼎门博物馆也基本竣工,宫城遗址公园建设不断加快,汉魏故城遗址及偃师商城遗址的保护展示也已取得明显成效。按照计划,再经过5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全市将规划建设3-5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五)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坚决拆除遗址核心区各类建筑。在隋唐城遗址保护工程中,实施了隋唐城定鼎门遗址和里坊区、隋唐城宫城核心区的拆迁整治,搬迁市公交公司、印刷厂等26家企事业单位,动迁居民700余户,累计拆迁10余万平方米,并对城市主干道唐宫路实施了改线。结合旧城改造、产业布局调整和工业遗产保护,整体搬迁洛玻集团,彻底解决占压隋唐城宫城核心区的问题,把九洲池和明堂、天堂遗址连为一个整体,真正实现了隋唐城大遗址保护“出形象、出效果、成规模”的目标。
(六)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的大遗址保护融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近年来,我市在用好国家政策资金的同时,充分发挥市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加快大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市财政先后投资17.6亿元,实施了三期隋唐城遗址保护工程,其中投资4亿元,建成了占地28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投资1200万元,为定鼎门遗址保护工程征地142亩,并划拨218亩土地,用于隋唐城明堂、天堂、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投资13.5亿元,用于核心区拆迁和搬迁。投资4000万元,实施了汉魏故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保护工程。
经过近年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15-2015年,完成了汉魏洛阳故城北魏宫城阊阖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已通过初步验收,在2015年牡丹花会期间免费向公众展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隋唐洛阳城遗址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2015年10月30日主体竣工并对外开放;已建成2800亩的遗址植物园和占地650亩的定鼎门遗址公园;邙山陵墓群曹休墓博物馆正在加紧筹备建设中。
关于遗址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遗址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完成隋唐洛阳城九洲池遗址与洛阳玻璃厂工业遗产保护,大运河(洛阳段)天津桥遗址与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展示保护工程。汉魏洛阳故城大遗址保护将完成东汉灵台、北魏永宁寺遗址整体保护展示,北魏内城墙重要区段及西城墙西阳门、东城墙建春门等城门保护展示,北魏宫城正殿太极殿保护展示,金墉城保护展示等项目。并在西阳门外(现310国道北侧)建设汉魏洛阳故城博物馆。太学、明堂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亦将进行。这些重要遗址点建成后,将基本形成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公园。
三、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护工程用地问题突出
由于办理土地手续十分复杂,且需要大量资金,一些保护展示工程已完工,但土地手续尚未办结。特别是汉魏故城目前在建和即将进行的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需要征用土地约1200亩。但由于所用土地均为基本农田,因此征用土地不仅费用较大,且手续繁杂,目前只进行了一些准备工作,如土地性质的调整(由基本农田变为文化事业用地)、测绘等。目前项目所用土约600亩,均为市财政拨款租用。如此,不仅加重财政负担,且不符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要求,需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尽快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定鼎门遗址博物馆虽已建成开放,但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证等土地手续一直未办妥,给日常管理带来不便。
(二)管理机构人员匮乏,保护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
2015年5月,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市大遗址保护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编制8名。由于人员太少,管理160多平方公里的七大遗址保护区,显然力不从心。定鼎门遗址展示工程完工后,暂由大遗址保护办公室代管,但人员少,且兼顾丝绸之路、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物普查等工作,对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明显人手不足。目前内部展陈正在实施,也急需成立必要的管理机构,增加人员配备,才能保证日常对外开放。
在我市大遗址中,仅有一处成立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XX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由于汉魏故城地处偃师、孟津、XX区交界处,对遗址的管理及对破坏遗址的预防与处理等存在诸多纠结,管理体制不顺。如白马寺作为汉魏故城的一部分,自建设之日起,就与汉魏洛阳故城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而汉魏故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与白马寺将会共同发展。但现在僧人治寺使得白马寺的管理和发展与汉魏故城的保护格格不入。
又如隋唐城北城墙保护展示项目虽已于2015年报国家文物局立项,并已拨付600万保护专项经费。但因隋唐城北城墙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城乡结合部,涉及单位、居民较多,拆迁工作难度较大,因此一直没能启动。
(三)保护管理资金不足,制约了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资金不足一直是大遗址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办公地点现设在永宁寺遗址院内,远离市区,缺少必要的电力、通迅、交通等设施设备,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特别是在范围如此广大的地域内巡查保护,仅交通工具和费用一项支出就十分庞大。邙山陵墓群面积较大,墓冢分布较分散,由于经费和交通工具的缺乏,给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致使破坏封土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仍时有发生。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保护工作站,固定5人专职遗址保护。但由于经费、人力的缺乏,甚至连基本的保护措施也无法落到实处。
(四)土遗址的本体保护要引起高度重视
土遗址本身具有脆弱性和复杂性,会受到温度、湿度变化及水分、降尘、可溶盐、霉菌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和天子驾六博物馆已经对外开放,但对土遗址的日常维护缺乏长效保护机制。特别是定鼎门遗址价值重大,由于遗址一直暴露在外,受外界温度、湿度、参观人员的呼气等因素影响,加上土遗址其本身比较脆弱,部分区域已出现干裂、霉变以及盐析现象,影响了遗址的观赏效果及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
(五)后续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随着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不断进展,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公园已正式授牌,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已经对外开放。汉魏洛阳故城考古公园也已立项。为了保证遗址公园等大遗址保护项目顺利完成,在以上这些项目建成期间及建成后,急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包括:遗址展示工程处建看护管理用房建设;各重要遗址点之间步行砂石路建设;安装安防设施等。遗址公园建成后将对外开放,需要对接待、保安、解说员、绿化、监控等管理人员进行基础知识、业务技能培训;建设用于保护遗址和游客的开放配套设施,包括售货亭、指示牌、警示牌、保护标志、展板、宣传栏、洗手间、停车场、休闲设施、灯光亮化等,还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六)遗址区周边坏境及交通急需改善
交通的不便利对大遗址保护和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邙山陵墓群部分帝陵位于农田之中,驱车无法直接到达;韩都宜阳韩都故城遗址地处偏远,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而定鼎门遗址博物馆虽邻近龙门大道及古城路,却无直达公交线路,影响了市民游览和大遗址的展示利用。
四、对我市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建议
针对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
关于遗址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各类报告(一)进一步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在土地、拆迁、人员、资金等方面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加强与国土资源管理、规划等部门的协调,以解决好大遗址保护的用地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以解决拆迁、理顺管理关系等问题;加强与公路、交通部门的协调,以解决遗址保护的道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一些有利于大遗址保护政策,在人员、资金方面为大遗址保护提供更多的支持等等。
(二)已立项的项目需尽早实施。自2015年以来,国家共批准我市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30个,截至目前,已完成或启动的共15个。其余15个项目需尽早开工建设,特别是隋唐洛阳城北城墙的保护展示,要尽早将地面以上保存较好的区段保护展示出来。这段城墙保存很好,但城墙两侧密布仓库等建筑,墙体上也有建筑且杂草丛生,环境极差。这些建筑急需拆除,以利于城墙保护展示工程的开展。
(三)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需进一步深入。东周王城遗址虽然搞清了城市基本布局,仍有许多不明晰之处,考古研究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隋唐洛阳城西苑遗址边界和遗址分布情况以及城内水系与漕运分布情况也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与勘探;韩都宜阳故城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并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对城址的内涵也有了一些基本认识,但还比较肤浅,考古基础资料不全面,有必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韩都宜阳韩都故城遗址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古调查、勘测与发掘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遗址进行成像和测绘,摸清城址整体布局、功能分布、兴废年代及其附属遗迹的分布情况。邙山陵墓群及隋唐洛阳城漕渠、运河水利设施等都需要继续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以便掌握其详细情况,为以后的保护奠定基础。
(四)文物保护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对大遗址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着重调动和引导社会各界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文物保护领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让大遗址保护成果惠及百姓。
(五)保护理念需要进一步创新。在大遗址安全防护和管理方面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走专业保护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更好地构建起专业文保队伍与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在大遗址保护方式上,文物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创新保护理念,丰富展示方式,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同新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使大遗址保护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未来5年,将是我市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出形象、出成果、成规模的关键时期。我市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按照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与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积极推动隋唐城、汉魏城、二里头、偃师商城和邙山陵墓群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努力使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遗址调研报告 篇四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遗址总共可分为两大类,即史前人类活动场
所与社会经济活动遗址。
史前人类活动场又可细分为人类活动遗址和原始聚落遗址。在西藏地区,尚未发现原始聚落遗址,而人类活动遗址则发现有昌都卡若遗址、曲贡古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若村。东靠澜沧江,南临卡若水,海拔3100米。鉴于它西距昌都县加卡区的卡若村仅400米,即用"卡若"命名。"卡若",藏语意为"城堡",指此地山形险要。卡若遗址发现于一九七七年。一九七九年,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1570平方米。两次共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遗址原始面积约1万平方米。
卡若遗址是西藏首次发掘出来规模较大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文物种类繁多,古文化堆积层丰富,被考古界和古人类学研究者公认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 该遗址的发掘出土,在西藏的历史和考古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西藏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约五千年以前,并以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卡若遗址文化就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古文化以及云南境内的元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3年10月,西藏考古学家在拉萨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的考
古发掘,把拉萨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些墓葬和灰坑。墓葬有石椁,葬式为屈肢葬。出土了一万多种器物和大量兽骨,石器以打制最多,也有少量磨制石器和玉器,以及极少数细石器。磨制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钵、石铲、石磨等;骨器也有很多,以骨锥、骨针、骨簇为主,有一枚骨针,针尖开小孔为针鼻,类似近代缝纫机针。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片,陶器均为手制。陶色以灰色为主,其次为表面磨光的黑色或红褐色陶。纹饰非常丰富,以刻划纹为主,也有锥刺纹、锯齿纹、弦纹等。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是指历史上人们从事经济文化场所的遗址、遗迹。主要包括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迹与古战场、废弃寺庙、废弃生产地、交通遗迹、废城与聚落遗迹、长城遗迹、烽燧等。
历史事件发生地,指历史上发生过重要贸易、文化、科学、教育事件的地方。它们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如深刻展现了西藏丧葬文化的比如骷髅墙,它体现了藏人对死亡的认知集中于习俗上。它表现了藏民灵魂升天的最高愿望,又表达了最后一次奉献以免鹰鹫伤害其他幼小生灵的悲悯之情。这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大彻大悟的理性态度。 军事遗迹与古战场指发生过军事活动和战事的地方,包括古城墙、炮台、战场、要塞及其遗迹等。其中西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
便是宗山抗英遗址1888年,英帝国主义第一次发动了在我国西藏地区的侵华战争,即隆吐山战役。隆吐山失守,英军占领了隆吐山、纳汤等地区。1903年7月,英帝国主义派荣赫鹏率领一支万人大军,由麦克唐纳少将指挥,开始了对我国西藏地区第二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1212日,英国偷越了则利拉山口,13日进驻仁进岗,21日占领帕里。1904年1月,英国又相继占领了堆拉、戈吾等地。矛头直指江孜。从此开始了以江孜人民为主的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第二次抗英战争。
宗,在藏语里意为城堡,是西藏县一级行政单位。宗山的地势很高,也十分险峻。宗山并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围地势平坦,宗山就显得鹤立鸡群,很有军事意义。
废城与聚落遗址,指已经消失或废置的城镇、村落、屋舍等居住地建筑及设施。其中西藏的废城与聚落遗址主要有:大渡卡古堡遗址、东嘎皮央、嘎朗王宫遗址、象雄古国遗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象雄古国遗址。
象雄古国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其兴起年月尚是一个谜。它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区的岗仁波齐,是为上象雄;东至今昌都丁青,是为下象雄;横贯藏北的尼玛、申扎一带是中象雄。象雄王宫就建在当惹雍错湖边。 象雄王国与古代波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象雄信奉苯教。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疑。
现如今,历史遗迹的最大价值和意义,不光是其具备的历史性和审美性,更应是现实性。其现实性的体现之处,就是影响今人,使今人找回失落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归属感。也只有这种文化归属感,才是区别地域、区别国籍、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