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优选3篇】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在产煤区得到了广泛开采和利用。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煤炭资源在产煤区却存在着浪费的现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思考。
首先,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是技术落后。在一些产煤区,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煤炭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浪费现象。例如,传统的采煤方法往往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提升产煤区的技术水平,推动煤炭开采和利用的现代化,是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的重要举措。
其次,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还包括低效率的矿井管理和监管。矿井管理和监管的不到位,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例如,一些矿井存在违规开采、未经充分勘探的现象,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强矿井管理和监管,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是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此外,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还在于供需不平衡。由于煤炭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供应的增长速度,一些产煤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这导致了煤炭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是因为煤炭需求超过了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供应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推动供需平衡,合理调控煤炭市场,是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的关键。
针对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的煤炭开采和利用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煤炭开采和利用的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其次,加强矿井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防止违规开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最后,加强供需管理,推动煤炭市场的平衡。通过合理调控供需关系,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落后、矿井管理和监管不到位以及供需不平衡等因素。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矿井管理和监管、推动供需平衡等。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促进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现状。本文将从资源开采的方式、能源结构调整和政府监管等方面,探讨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思考。
首先,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之一是资源开采方式落后。在一些产煤区,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开采方式,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与现代化的机械化开采相比,人工开采效率低,资源回收率低,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因此,应该加大对资源开采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其次,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还在于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到位。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推进,煤炭的比重逐渐减少,但在一些产煤区,仍然存在过度依赖煤炭的情况。这导致了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因此,应该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
此外,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还在于政府监管不到位。在一些产煤区,存在违规开采、超采超标等问题,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这与政府监管不到位有关,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减少资源的浪费。
针对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大对资源开采方式的改进和创新的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其次,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最后,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主要包括资源开采方式落后、能源结构调整不到位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我们应该改进和创新资源开采方式、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加强政府监管。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促进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 篇三
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调研报告
在我国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自去年表现出来的全国煤、电、油、运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对煤炭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在这一期间得到长足发展,国有大煤矿加速生产,地方中小煤矿扩大生产,且生产设备落后的地方中小煤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无序性和掠夺性生产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国情,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对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大同市左云县煤炭生产销售中的浪费问题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一、基本状况
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左云县境内煤田面积65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9.4,煤田地质储量约200亿吨,境内探明的煤田主要是“侏罗纪煤田”和“石炭二迭纪煤田”。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依托地下资源丰富、银行信贷支持充足,煤炭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年产原煤1500万吨,煤炭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0左右。据调查统计,近30年来全县累计生产原煤3亿多吨,金融部门累计投放贷款达40多个亿。随着1999年国家对
“五小”工业实行强制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县金融企业对煤炭生产企业的贷款逐步收缩,但到20__年底,全县56000万元的贷款余额中,煤炭生产企业(只是原煤生产)贷款仍达2亿元,占比36,贷款不良率为70。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县存有的167座煤矿,除3座煤矿年产原煤超过20万吨,其余都是2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全县煤矿属于典型的中小煤矿,生产销售中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二、煤炭资源浪费的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生产力增长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的经济运行方式遵循着“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构成了对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威胁。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如下:
1、地下浪费严重。一是采煤方法粗放,回采率低。调查了解,目前,全县煤矿的采煤方法全部是传统的“炮采”,部分小煤矿甚至仍使用畜力运输。该方法不仅回采率低(回采率在25左右),而且“炮采”振动对地下地质结构影响很大,使很大一部分资源无法开采,对地下资源的浪费极大,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回采率。与国有大矿50和国家标准75的回采率相差较远。全县目前年产原煤1500万吨,按50的回采率测算,由于回采率低全县每年将形成近1500万吨的煤炭资源浪费。二是煤矿小而多,分布散,地下资源破坏严重。左云县一段时期私开煤矿现象严重,只是在近两年随着国家对私开煤矿打击力度的加大有所收敛。全县境内30亿吨的侏罗纪煤田地质储量,经过30多年的开采目前只有近2亿吨的储量。30年中平均年产原煤不足1000万吨,原煤累计生产约为3亿吨左右,开采量只是煤储量的10。众多小煤窑无序私开乱挖,“爪分”煤田,造成煤矿坍塌、废弃,严重破坏了地下煤炭资源。据业内人士测算,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达煤储量的50。目前全县境内报废煤矿达30多座,部分矿由于地下进入空气,出现“地下自燃”现象。
2、地上浪费严重。一是运销不畅,场煤存在“自燃”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开采出的.煤炭在煤矿的“自燃”和在煤站的“自燃”两个方面,在煤炭市场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自燃”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全县每年场煤自燃达1万吨以上,占年产量的近0.1。二是公路运输“超载”造成运输途中的浪费。全县原煤“出口”70靠公路运输,运输户为了获得更大利润,“超载”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公路沿线大量散失的煤炭一度成为全县的一道独特“风景”,沿线居民(村民)常年靠检煤就能维持生活用煤。三是矿产品附属物利用率低。调查中了解,作为煤矿生产的主要附属物煤矸石,长期没有被利用,同矿石一起被丢弃。境内只是在20__年才着手组建煤矸石电厂,算是对该附属物的利用。但该项目因重重原因,至今仍未投产。
3、转化浪费严重。主要是“土法炼焦”造成煤炭资源浪费,自去年全省对“土焦炉”进行专项打击后,目前各地虽有所收敛,但仍存在“地下作业”现象,转化利用率不高。
三、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分析
1、体制性因素。
原因之一:大量中小煤矿实行承包,短期行为严重,造成煤炭资源巨大浪费。调查了解,全县80的乡村煤矿实行过不同形式的承包,且多以产量承包为主,承包期内,承包者的唯一目的是实现最大限量的开采,有杀鸡取卵之嫌,对地下资源浪费极大。
原因之二:地方本位主义作祟,产煤乡村各自为战,造成煤炭资源浪费。据调查了解,地下同一片资源,地上分属几个行政乡、村,存在各乡村争吃同一块煤田的现象;部分小煤矿开采的是国有大矿煤田的边缘,存在与大矿争吃资源的现象。如境内部分小煤矿(特别是一些私开煤矿)开采的是同煤集团、市营煤矿等大矿煤田的边缘,为争吃资源,这些煤矿在开采中急功近利,造成对地下资源的浪费。
2、成本性因素。低水平的开采方法虽然浪费资源,但降低了开采成本。调查测算,全县目前煤矿的开采方法,吨煤直接生产成本为40元左右,加上相关税费等,总成本为100元左右,而售价在220元左右,利润空间相当大。而按国家标准进行开采,生产成本将大大增加,这就造成经营者以损失浪费国家资源为代价,实现自身利益。
3、管理性因素。
原因之一:职能监管部门对煤矿企业注重的是生产安全、环境状况等,对地下资源利用率问津的不多。
原因之二:各级政府只是注重煤矿的产量、当期企业效益及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缺乏长效意识。
原因之三:经营者只注重自身效益,对资源浪费问题漠不关心。特别是对一些承包煤矿,承包者在承包期内唯一的目的是多出煤,对回采率、资源利用率根本不予关注,甚至对煤矿安全生产也得过且过。
4、技术性因素。
原因之一:全县所有煤矿在建矿初,生产人员多凭经验吃饭,后期也缺乏专业培训。对采用现代化“普采机组”作业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
原因之二:煤矿技术改造资金不到位,技术装备跟不上。调查中了解,全县多数煤矿没有强制提取技改资金,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煤矿虽也有技改资金,但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也是杯水车薪。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全县煤矿也只是逐步实现了采用双回路供电的状况。
原因之三:部分乡村煤矿规模小,服务年限短,大规模的技改得不偿失。调查了解,一些乡村小煤窖服务年限仅为3—5年。
四、对策建议
1、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能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的线性经济而产生,建立起资源节约、控制废弃物产生、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线性增长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把对能源的认识从传统陈旧的能源观中解放出来,树立能源有限、能源开发需要全过程控制污染、能源经济就是生态经济、以最低的能源消费实现最大的经济发展、以“质量能源”为理论依据的新型能源观。要通过抓大关小,扶优限劣,精减矿井数量,合并井田,联办大矿,规模开采,实现中小型煤矿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2、树立向科技要能源的思想,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改革采煤方法,加大技改力度,保证技改资金的提取和到位。要通过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节约大量能源,实现向技术要能源的战略目标。同时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不能再是初级能源资源产品输出型,而应该是尖端技术效益型。如煤炭资源不能再是简单的采煤卖煤,而应把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转油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使其成为高载能产品的生产基地。
3、改变中小型煤矿承包经营的模式。可对煤田小、不集中的煤炭资源在科学勘测、合理估价的基础上,对煤矿的采矿权进行公开竞争出让或协议出让,实行采矿权有偿转让,使经营者在生产中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率。
4、加大对煤矿生产的综合监管力度。将资源利用率作为煤矿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加大日常生产中的监管力度。
5、促进煤炭资源有效转化。金融部门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煤炭能源形势较好的机遇,结合当地调产项目,科学选项,大胆注资,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