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扶贫调研报告(经典3篇)
镇扶贫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镇扶贫调研报告: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助力贫困地区儿童成长
摘要:本报告对某镇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因此,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的建议,以助力贫困地区儿童的成长。
一、调研背景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师队伍短缺,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为了了解目前镇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现状,本次调研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所贫困地区的学校进行实地调查。
二、调研结果
1. 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图书馆、实验室等功能缺失。
2. 教师队伍短缺: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严重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学生辍学率高: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往往面临早早辍学的风险,无法完成基础教育。
三、建议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
2. 增加教师数量: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学质量。
3. 提供资助政策:政府应制定完善的资助政策,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孩子上学的费用问题,减轻家庭负担,降低辍学率。
4. 加强教育宣传: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结论:教育是贫困地区儿童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对助力贫困地区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镇扶贫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镇扶贫调研报告:发展农业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
摘要:本报告对某镇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调研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产业的建议,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
一、调研背景
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了了解目前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本次调研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个贫困地区的农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
二、调研结果
1. 农业产业基础薄弱:贫困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技术水平低下,农民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
2.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往往面临销售渠道有限、价格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3. 农民收入水平低:由于农业产业发展滞后,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三、建议措施
1. 推进土地整治: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土地整治的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
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
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政府应鼓励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 打造农产品品牌:政府应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发展农业产业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镇扶贫调研报告 篇三
镇扶贫调研报告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15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 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5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
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
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
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12年度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12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12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
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
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臵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