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调查报告【经典4篇】
感恩的调查报告 篇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向他人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感恩。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感恩的看法和实践,我进行了一项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我采访了100位不同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我询问了他们对感恩的理解,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感激之情。调查结果令人鼓舞,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感恩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在问卷调查中,我首先询问了受访者对感恩的理解。结果显示,有88%的受访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对他人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认为感恩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促进社会和谐。
接下来,我询问了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感激之情。结果显示,有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直接向对方表达感谢之情,无论是通过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形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被重视和被关心,同时也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通过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例如,他们会主动帮助别人,尽量为他人创造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地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一些受访者认为感恩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感激之情,也包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他们认为只有当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生活怀有感激之心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感恩的力量。
通过这次调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感恩的重要性。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表达感激之情,无论是通过口头表达还是行动。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感恩之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感恩的调查报告 篇二
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人和事。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们对感恩的看法和实践,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我采访了100位不同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我询问了他们对感恩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感激之情。调查结果令人振奋,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感恩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在问卷调查中,我首先询问了受访者对感恩的理解。结果显示,有85%的受访者认为感恩是一种对他人的感激之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认为感恩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促进社会和谐。
接下来,我询问了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感激之情。结果显示,有7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直接向对方表达感谢之情,无论是通过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形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被重视和被关心,同时也能够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此外,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通过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例如,他们会主动帮助别人,尽量为他人创造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一些受访者认为感恩不仅仅是对他人的感激之情,也包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他们认为只有当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生活怀有感激之心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感恩的力量。
通过这次调查,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感恩的重要性。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表达感激之情,无论是通过口头表达还是行动。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感恩之心,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感恩的调查报告 篇三
前言
感恩(Gratitude)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联关系,社会文明也在不断的进步,作为社会文明象征的道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强,如今中国提倡和谐社会,社会的感恩意识总的趋势是不断提高的。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有着肩负国家责任的使命,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水平,有关大学生感恩缺失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此越来越多的讨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做了此次调查研究。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的感恩调研只针对大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的调研。
关键词:大学生 感恩状况 父母 校园 对策 建议
调查对象及方法
地点:中北大学
时间:
调查对象:中北大学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网上讨论、调查问卷、随机访问、个别访谈
调查过程:
我们采取网上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网络渠道,向全国各大高校同学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面对我校的学生,我们采取随机访问和个别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资料,
同时,我们在人人网上播放开学初我院记者站对大一新生及父母采访的视频,在讨论区发帖子,发动大家对感恩父母这一话题的讨论。
网上问卷实发503份,共收到来自中北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海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3所高校的有效问卷386份,其中男同学231人,女同学155人;随机访问42人,个别访谈18人。
调查结果:
大学生感恩父母状况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对父母感恩,但不能够表达出来。大一的同学对父母感恩的意识最强,行动意识较强;大二的同学对父母的感恩稍弱,行动意识一般;大三的同学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很强,行动意识一般。整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很强,都对父母心存感激,但有些人不会表达出来,也没有意识到应该为父母做点什么,如经常打电话,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表达祝福。
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影响我们最大的人,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 。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行动跟不上意识,大部分同学都不太好意思对父母说些真心话,像“我爱你,妈妈”这类的话都很少说,有时候想感谢父母,总觉得很别扭,以至于就不去做了。
1、大学生对自己父母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是,对于父母不知感恩的意识依然存在。
众所周知,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也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然而作为子女对父母的了解又是如何?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生日、喜好等基本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有89%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10%的大学生不怎么清楚;而只有1%的大学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喜好。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关爱他们的父母还是很了解和关心的。
2、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感恩意识更强一些。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相对于农村来的学生来说过,来自城市或城镇,即非农村户籍的学生们对于父母表现出了更高的了解程度。对于父母的生日、喜好,只有20%来自农村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而非农的学生中有46.7%都表示非常清楚,也更加接近平均水平。同时只有6.7%的非农学生表示不怎么清楚父母的生日和喜好,而农村学生中有40%。
3、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感恩意识更强一些
于此同时,通过对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对于父母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独生子女共有94.6%,而非独生子女只有73%。并且只有19.2%的非独生子女表示对于父母非常了解,而52.7%的独生子女都对父母表示了非常了解。可见,平时被大家视为“不知感恩、不懂关爱”的独生子女其实还是很关心父母,怀着感恩之心的。而非独生子女的感恩意识要稍显薄弱些。
4、大学生普遍表示,将来要好好回报父母。
对于父母的了解程度高,并且有32%的学生表示长大后要回报父母;对于父母的辛劳付出表示非常感激,理解父母的学生占到了36%,这些都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父母较高的感恩意识。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知感恩的意识还是依然存在的,应该提起我们的重视。问卷结果显示12%的当代大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14%的同学表示对于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不以为然,“都不想他们那样的,少点罗嗦还好”,尽管这两种不知感恩的学生的比例只占了26%,但是还是不容忽视的现象。我们坚信,通过我们高校的感恩教育,我们一定会培养起这部分同学的感恩之心。
5、大学生普遍不善于对父母表达情感,非独生子女尤其明显。
根据我们的问卷数据来看,仅有30%的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经常向父母表达情感;而62%的大学生表示心里想,但不怎么向父母表达;此外,7%的大学生经常表达,却只是挂在嘴上;还有3%的大学生表示从未想过这些。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父母心存感恩,但是不擅长于将内心的情感表达给父母知道,感恩意识的外化还有待加强。
同时,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擅于表达对于父母的感情。其中会发自内心,经常表达的独生子女比例较非独生子女高出了大约20%,同时表示心里想,但不怎么表达的比例低出了大约15%。可见,独生子女更加擅于表达情意、
将感恩传达给父母。
6、当代大学生在假期时与父母的沟通较多,而在校期间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较为缺乏。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在校期间,几乎每天与父母打电话的大学生有17%;两三天一次的为24%;每周一次的为21%;而25%的大学生表示,无固定频率,有事时才打;4%的大学生仅在节假日打电话回家,还有8%的大学生很少打电话回去,都是父母打来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忽视与父母的交流,往往连一个电话的时间也不愿意空出来。
而当假期在家时,51%的大学生选择陪父母逛街;42%的大学生帮父母干家务活;46%与父母一起聊天。其他41%忙于同学聚会,44%看书学习,62%自娱自乐。除去比例最高的自我娱乐以外,当代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假期活动就是陪父母逛街。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在假期中分出一定的时间陪伴父母,与父母沟通。
相比较之下,非独生子女在假期帮父母干家务的比例更高,高于独生子女21.2%。可见,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加会以实际行动向父母传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7、大学生比较注重在物质上回报父母,普遍忽视了精神上回报父母。
当我们问及作为子女,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孝敬是什么时,近半的大学生(44%)选择了“读好书,努力干一番事业,为家人争光”;只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36%)选择了“多抽出时间陪他们聊聊天,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父母的付出是充满感恩的,但是似乎忽视了表达感恩之情、回报父母的方法。读好书,努力干一番事业,为家人争光固然是我们回报父母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父母精神上的回报更是不容忽视的。等到我们到了可以回报父母的年龄时,我们的父母也已到晚年,他们更加需要的应该是你多抽出时间陪他聊聊天,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比较强烈,但仍出现对父母不心存感激的状况出现。我们对此类群体进行了细致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自身价值观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道德观念多样化,再加上90后的大学生的自我独特的个性特点,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们经常纠结于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问题,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是价值观成熟的期间,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选择的
感恩的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的主题与目的:
主题:对大学生感恩状况的调查
目的:对大学生感恩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估,得出真实的意见,和行之有效的建议,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感恩意识的狭隘和不足!
★ 调查对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
★调查报告的原因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操守。
2006年10月11日党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 体现了党中央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倾心呵护,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一些大学生为了虚荣心,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怀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所谓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 ,具有感恩意识就是要对帮助我们的人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诗句都反应了强烈的感恩意识。那么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呢?当代大学生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讲的那样缺乏感恩吗?为此我们做了本次调查与研究,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调查报告的内容分析与建议
一、父母篇 意识较强,但行动跟不上意识
父母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也是我们影响我们一生的人,我们对于他们的感恩情况如何是我们比较观注的一个问题。父母是我们最想感恩的人,只有父母是每一个人最想感恩的对象,我们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是非常强烈的,但是行动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行动跟不上意识是当前对父母感恩情况的真实写照。
当代大学生对父母都存在感恩,但是能将这种感恩转化为行动的人却不多。他们在感恩时常感觉到不自在,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感恩行为,他们不敢做到大大方方的去感恩。
二、校园篇
对老师缺乏感恩的概念,对同学太有功利性。
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意识较强,而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恩意识呈现偏弱的态势。老师,同学对我们同样给予过帮助。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他们感恩。
另外,部分大学生对这些群体有感恩意识,但是他们感恩的初衷并非出自本性的善良,而是出自于礼尚往来,或是在某些强制力量下去感恩,他们将帮助作为了一种商品来相互交换。我们认为对别人施以帮助应当发自内心,才能从内心感到快乐。我们不应把施恩和报恩理解成了一种交易。
感恩的心来自于心灵的回馈,而不是社会的促成,感恩的心惧怕功利。个人因为本我的意识,对感恩的心缺乏更加透彻的理解,自我意识还是太过浓烈。感恩是因为别人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之后的一种回馈心理,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回馈一种是无私的,另一种是希望自己的满足能够更加长久,很难区分善伪。
三、社会篇
感恩之心来自于个对他人帮助的回馈意识,而不是诞生于社会的提倡,但感恩之心的行为实现又受制于社会的趋势。所以,当代大学生虽然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感恩意识,但社会的拜金主义,功利意识又大大的限制了其行为的实现。于是我们便遇到了现在的奇怪现象,即是大部分大学生总是说自己对社会具有感恩意识,可行为的具体实施又总是看不见。感恩之心是一种因为受到无私帮助,对对方产生好感后的回馈意识,是与本心的“自我”意识相对的。当感恩之心碰到金钱这些“自我”意识的近似品时,便会被“自我”意识所打败,转而进入一种自私的心态。害怕社会的功利,害怕自私的伤害,感恩之心也就只能仅仅成为一种意识罢了。
四、个人篇
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行为不容乐观,以至于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都很含糊。他们大都不敢说自己对周围各个群体的感恩状况都很好。他们大都闪烁其词,不愿直截了当的回答。虽是如此,但仍有近一成人认为需要感恩是因为礼尚往来。
五、建议
言传身教最具说服力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书本中、报刊电视里都把这些有传统美德的人塑造的高、大、全,难以让学生亲近,也是导致感恩教育失败的一个原因。其实身边的人是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于大学生,经常生活在一起的都是同学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往往比课本中的影响要深远。
★总结:
大部分的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感恩对象是父母,亲人,他们有了工作以后要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调查报告认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懂得感恩父母的。
虽然这是一份《关于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报告》,虽然报告的结论认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懂得感恩父母的”,但是只有很少的大学生认为是要去报答社会,这当然没什么不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自身做起。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如果连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养不活, 就算再崇高的的理想,终不过是不着调的扯淡而已,还侈谈什么远大的抱负!
令人不安的是,这份调查报告在显示出年轻一代理想主义低迷的同时,暴露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们在即将踏入社会之初的小小年纪,便不得不为如何去报答自己的父母,为父母的生计满怀焦虑,这种情况,在和平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实在令人困惑。
大学生当然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他们的精神世界,无疑是社会现实的折射。透过这份调查报告,我们看到了国的社会现实,看到了失业、失地的底层民众在贫困中的挣扎、看到了就业的艰难、看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以至于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传统封建习俗在不得已中继续得以延续。
是的,当底层民众不得不以自己的血汗来哺育中国的高等教育的时候,大学生为了把“为报答父母,为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是理所当然的,只要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点感恩之心何需谁去刻意培育!当政府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诸如改善人民
生活、抚养老人等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覆盖全民的时候,大学生们自然要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承担起沉重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穷孩子里面也有理想主义者,也不乏去感恩社会,报答社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改变人类现状而读书的志士仁人,正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一样。但,父母一生忙碌为孩子,孩子返回来为父母奔忙,但只有很少的大学生认为是要去报答社会”这种狭隘的感恩意识,这毕竟是时代的悲哀,是精神对物质现实的报复和嘲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调查报告显示的某些道德欣慰根本用不着津津乐道,相反,报告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倒是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