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开题报告(优质3篇)
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篇一
教学模式开题报告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本篇报告将重点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分析其对学生的优势和挑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充当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等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比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互动和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学生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否则可能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最后,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课前准备和课后评估。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这种模式,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并且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篇二
教学模式开题报告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和探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的影响。本篇报告将重点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分析其对学生的优势和挑战。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相比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这种模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然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能力,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其次,学生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否则可能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最后,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课前准备和课后评估。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这种模式,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能力,并且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
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篇三
关于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为大家提供了有关教学模式开题报告,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在我校组织的几次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果反映出我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几个共同问题:
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3、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
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将优质高效课堂的研究作为重要突破口,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在实践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总结出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三步六段”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对“高效课堂”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率在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种教学活动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组成的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从微观的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它具有变化性,但宏观的过程角度,又具有比较稳定的过程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由几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活动组成。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三步六段”导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解说
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三大步骤达到“高效”。
(1)高效预习。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习章节的研究制定导学案,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形成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预习交流再次达成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通过展示课达成。
(2)高效展示。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立体学习,全班展示、全面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澄清。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实现生生互动,在质疑对抗中,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的水平,是在借鉴中的再次提升。
(3)高效反馈。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予以反思总结,是“兵教兵”、“兵强兵”的重要过程,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应当在此环节得到全面提升。
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重点关注六段环节。
(1)自主预习。学生以教材和学案为对象,初步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圈定关键问题。
(2)预习交流。形成整体目标、重点难点,记录、提交有价值的问题。
(3)合作学习。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按小组分派具体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合作交流、立体学习。
(4)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借鉴分享、质疑对抗中提升。
(5)穿插巩固。对学习内容,及时练习,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6)达标测评。依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达成目标。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①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②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做法
自教学活动诞生之日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在“追求教学成效,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这一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研究和探索它,不断孕育、萌生和形成了丰富的有效教学模式思想。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以对话法为主要特征的“讽刺——定义——助产”,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有效教学模式奠基的,无疑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总结确立的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改变了自古以来手工业方式的个别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之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直接以“普通教育学”提出有效教学的追求,设计了“普遍有效”的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在前苏联,凯洛夫提出了“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检查作业及复习旧课——揭示新课题及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至此,由夸美纽斯引领,经过赫尔巴特的充分发挥,加上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这种以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基本发展成熟。后来,人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有效教学产生了质疑。基于此,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文汇中学的“自然分材”模式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主要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研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各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预计用二年的时间达成如下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各学科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我校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教学质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促使老师们加强学习和交流,打造一支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
5、在研究过程中,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学习型校园的创建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研究理论。通过理论学习,研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学生观是什么,对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3、研究典型。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和实效学校的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
4、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
5、研究学情。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6、研究学法和学习方式。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自学、帮扶、互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7、研究教法。立足学情和教材,各学科不同内容和课型,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研究课堂评价。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初步制定出各学科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可持续作用”的、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评价体系。
9、各学科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观摩学习、教材研究、学情研究、学法教法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七、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访谈,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1年5月——2012年6月,共分为四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调研、动员、组织学习阶段(2011年5月—2011年9月)
1、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座谈、课堂观察等途径,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召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讨论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
3、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写出综述;组织教师学习相关资料,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话教改,谈困惑。
4、建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实验班级,选派实验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现场观摩学习“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
5、组织赴杜郎口中学学习的教师开展校内高效课堂教学实验研讨课,并据此提出实验假设高效课堂新模式。
6、进行课题立项申报,批准后进行开题论证,正式开题。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基础上,确立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各小组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各子课题组成员在实验班课堂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上研究课。各子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3、实践探讨课堂上师生行为侧重,师生以及学生集体、小组、个体互动方式及类型;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与策略;学生合作交往意识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技能;学生展示。
4、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以学论教”,初步制定出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总体方向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5、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各子课题组研究课等。分析有关资料数据,撰写研究论文,拍摄教学实录片,形成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经验推广阶段(2012年1月—2012年5月)
1、在本校内增加实验班的班级数,每个年级设一个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实验班的各科教学都要按各科的新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实验班老师加强学习和交流,课题组组织实验班老师每周开一次实验研究会,找问题,想措施,及时调整。
2、各子课题组全面、深入地开展课改研究。子课题组成员加强相互听课和研究。各子课题组负责人要带头上模式研究课,课题组每周要推出至少两节组内模式研究课,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3、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德学生进行横向定期对比研究。
4、各子课题组初步总结形成本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
5、组织公开研讨课、优秀教师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广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改进实践模式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第四阶段:总结深化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
2、课题组及时总结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
3、课题组对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并向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结题。
5、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学改革中表现突出的小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完善我校课堂教学模式,达到优质高效。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刘素杰
副组长:赵一明
成 员:曹磊、冯永喜、刘雨生
2、课题实施小组
组 长:刘素杰
副组长:曹磊、冯永喜
成 员:赵娜、郭素凤、于春花、张静、刘悦、王旭、李琦、于娇娇、王丽娜、何野
赵娜、郭素凤、于春花负责子课题《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张静、刘悦、王旭负责子课题《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李琦、于娇娇、王丽娜负责子课题《构建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研究所需的保障条件
1、智力保障。邀请课改专家作讲座,配置课题研究所需的学习资料,组织部分课题组教师到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等。
2、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定教研激励制度。
3、物质保障。设置专项研究经费,及时配备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附后。
十二、参考文献
[1]刘芳,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6月
[2]赵连根.《从“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出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海教育科研,2007(2);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学思想初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66;
[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7]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4;
[8]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4年3月;
[9]《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网络下载;
[10] 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网络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