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优秀3篇】
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一
我校和谐校园的优势与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学校全体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份包含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的问卷,并通过线上平台发放给学校全体师生,共收到有效问卷500份。
三、调查结果
1. 和谐校园的优势
根据问卷结果,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和谐校园的优势:
(1)友爱互助:88%的受访者表示在校园里能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氛围,他们乐于帮助别人并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2)师生关系融洽:8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老师们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宣传教育:9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注重和谐校园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各类关于和谐校园的主题活动,提高师生的和谐意识。
2. 和谐校园存在的问题
然而,问卷调查也揭示了我校和谐校园存在一些问题:
(1)校园暴力:有9%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在校园里遭受过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欺凌和打架。
(2)言语暴力:有15%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遭受过言语暴力,主要表现为语言侮辱和恶意诋毁。
(3)沟通不畅:有25%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够畅通,有时候学生反映问题不被及时解决。
四、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加大对和谐校园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和谐意识和道德水平。
(2)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确保学生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3)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对校园暴力和言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建立安全防护机制,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身安全。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识到我校和谐校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校园暴力和言语暴力等问题。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和友爱的学习环境。
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二
我校和谐校园的特点和推动因素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我校和谐校园的特点和推动因素,我们对学校师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观察。
二、调查方法
我们邀请了学校的师生代表进行访谈,并观察了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校园氛围,以了解和谐校园的特点和推动因素。
三、调查结果
1. 和谐校园的特点
通过访谈和观察,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和谐校园的特点:
(1)平等尊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平等尊重意识,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相待,学生之间也互相尊重。
(2)良好沟通:学校鼓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沟通,学生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和反映问题,老师也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关爱关怀:学校注重关爱和关怀每一个学生,老师们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2. 和谐校园的推动因素
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因素对我校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师生关系:学校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建设,老师们平等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2)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育,与学校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3)课程设置: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融入了一些关于和谐校园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师生关系:鼓励学校继续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2)加强家校合作: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3)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关于和谐校园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和道德素养。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我校和谐校园的特点和推动因素。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和谐和关爱的学习环境。
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于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
导语: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和谐校园的调查报告,以供参考。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经于20XX年9月1日在全国高校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又一个学生管理规定。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更是一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是要构建一种符合民主法制而又安定有序的高校运行机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
一、制度建设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意义?
制度和谐是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
1. 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而要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制度的欠缺会直接导致高校校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小到买饭插队,大到违法犯罪。因而,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新修订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学生申诉制度的完善就是体现这一需要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2. 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
和谐校园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协调发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并约束着高校内外的各种行为,保障着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可见制度对于学校来说显得多么重要。高校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制度失效,从而使高校运行不协调,不能保障学校达到预期目的。和谐校园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学生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材,自主学习;教师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主教学;学校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自主办学,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
(1)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人的和谐发展。和谐高校校园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这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一系列关系的和谐。学校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旨在保证学生与教师二者能平等交往、互助学习、交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是促进二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不断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生活模式,达到和谐共处。通过对制度的认同,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强制性、权威性、均衡性、公平性要求人们按照它所规定的方式运行。采用这种方式运行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认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使组织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博弈)的共同性使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加牢不可破。
(2)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高校和谐发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具有“公共品”性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的,它能给人们带来文明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强高校制度建设,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供给,促使高校的利益行为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达到制度均衡,从而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校园秩序。一旦这种制度安排确立并被执行,则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一贯性,加快学校发展。
和谐校园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多样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学校成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没有这些制度,学校就无法立足,更无法发展,当前民办高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就是由于这方面制度不完善所致。学校自身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尤其是高校扩招后,高校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信号,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出现了与国家教育方针相悖的地方;在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任用等方面的机制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因而高校要从学校产权、主体、学科、育人等制度建设方面来构建和谐高校校园。
二、高校校园制度建设和谐性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要求组成高校校园的各个系统和谐匹配,规定这些系统的制度的和谐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制度建设和谐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严密、严谨、严格、严肃,还要求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高校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度由人制订出来,又用于约束人的行为。人可以被动地接受它,也可以主动地适应它。高校中的人主要表现
为三个群体:学生、教师、管理者,要使人与制度和谐相处,在制订制度时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高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制订规章制度,以他们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校园的标志。就当前现实而言,教育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的不公平。正因为如此,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特别明确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取消或修改了有关不合适的条款等,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校园秩序。
(2)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教职员工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此,要完善教代会和工代会制度,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机制,建全教师申述和信访制度,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方面的保障制度,为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教职工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原则。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很难用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立,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公民身份上的平等,还表现在扮演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服从关系,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 高校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对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和谐校园需要不断更新制度,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要针对学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维护校园内各要素的利益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促进校园的稳定发展。如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阳光招生制度、干部人事改革及分配制度,健全学生就业机制,实施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体制等。
3. 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协调原则
协调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应遵循协调原则。
(1)各种制度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制度的变化,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稳定的,否则,精心制订的制度很可能是不持久、不稳定的。高校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层面的制度,下至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乃至文明公约、买饭排队规则等。诸多制度之间能否协调存在、协调发展是学校制度有无效率、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如果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一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恐怕是一种空话;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制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制度再健全,执行再严格,恐怕也难以出现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同样,学校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能协调统一,甚至存在相互冲突,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恐怕也难维持。因而做到学校内外制度间的相互统一,制度的结构、比例协调,横向之间的各种制度相互配合,纵向之间的各种制度互不冲突,必然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如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将学生结婚的相关术语进行了修改,就是体现制度协调的范例。
(2)制度制订及其执行的公平性。不公平的制度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秩序。制度的制定是少数人进行的,如果这些人只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去考虑其他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占绝对数量较多的弱势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从而影响群体的稳定。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制订以及执行方面,如对学生的奖励评优、困难补助、费用减免或违纪处分;对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应体现制度公平原则。
另外,须做好学校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四个环节的制度协调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现象,都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制度作为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1.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制度,让每一名师生知法守法、诚信待人,以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学关系,也便于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此外,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有助于全体成员认可现行制度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2.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制度,能有效地增进教育秩序的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由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变为间接干预和宏观管理,以提供法规、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和体制、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保障为主,做到政校分开,让学校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竞争力,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求学校须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主,兼顾教职工的发展,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谐高校校园要求学校的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不仅分开,更要相互制约和合作,要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主,产权、法人等建设为辅,做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放权给教师,放权给学生,积极营造出一个讲法律、讲公平、讲合作的和谐育人环境。
3. 实施校本管理体制
校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让全体成员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它是以学校为本、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畅通,有利于团队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相协调融合。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管理的内涵更丰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高等学校制度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变革,是引导高校实施校本管理的信号,它让学校有更大、更广、更高的发展空间,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让学生更自由、更愉快地实现自我。加强校本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求高校要能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更要重视内部管理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创造和谐社会。
4. 建立制度反馈机制
制度反馈机制是衡量制度是否有用、是否适宜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一项制度安排是否合理要通过制度反馈来确定,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应有反馈的意识。制度反馈是制度建设的引伸,是根据制度实施的结果来作出判定的,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价制度机制。
评价制度是学校各项制度的核心。评价制度本身是否合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制度实施的效果,进而最终影响制度安排是否合理。运用评价制度时,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评价观。评价学校一项制度的好坏,除看这种制度是否符合学校发展规律,更要看这种制度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是经济利益还是社会效益。其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制度,制度一旦形成并被执行,会出现与人们设想不一致的地方,但制度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如对考试制度的利弊进行充分的探讨,使得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就是一例。最后要考虑到制度存在的环境,环境不同,制度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人的经济价值的上升是制度创新的主要原因,现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观念、思维也与二十年前大不一样。外界环境的改变,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时要因势利导,改革教学方法,更新管理理念。如果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制度仍表示反对,甚至制定大学生不允许谈恋爱、留长发、染发、戴耳饰等一系列制度,都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制度产生不满,甚至抵触,以至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制度,做好制度实施的反馈工作,以利于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