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开题报告(精简3篇)
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探讨电影中的道德困境与人性拷问
摘要:本论文将探讨电影中常见的道德困境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拷问,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行为和冲突,剖析其中的道德抉择和人性本质。通过研究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拷问,旨在深入了解电影作品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来反映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关键词:电影、道德困境、人性、情节、人物塑造
引言: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既是娱乐和消遣的载体,也是表达观点和讨论问题的工具。在电影中,常常出现一些道德困境和人性拷问的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引发观众的思考,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本论文将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道德困境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拷问,探讨电影作品如何反映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正文:电影中的道德困境情节常常涉及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抉择。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面临着是否逃狱的道德困境。他知道逃狱是违法的,但他也明白他被冤枉入狱,而且狱方对待犯人的方式也极不人道。最终,安迪选择逃狱,并揭露了狱方的腐败行为。这个情节引发了观众对于正义和道德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除了道德困境,电影还通过人物塑造来拷问人性的本质。例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一角,通过他的行为和言论,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黑暗面的思考。小丑没有明显的动机,他只是为了制造混乱和破坏而存在。这种对于人性的拷问使观众反思人性中的阴暗面,以及人们在面对极端情况下可能展现出的行为。
通过研究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拷问,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还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可以引发观众对于道德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和讨论。本论文将通过具体的电影例子,对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拷问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电影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论: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拷问是电影作品的重要元素,通过研究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本论文将通过具体的电影例子,对电影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拷问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电影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题目:探索电影中的视觉语言与情感传递
摘要:本论文将探讨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对于情感传递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摄影、剪辑、音乐等元素,探讨视觉语言如何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通过研究电影中的视觉语言与情感传递,旨在深入了解电影作品如何通过视觉手法来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电影、视觉语言、情感传递、摄影、剪辑、音乐
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组合来传递故事和情感。在电影中,视觉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元素来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本论文将通过分析电影中的视觉语言与情感传递,探讨电影作品如何通过视觉手法来传递情感,以及观众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感知和理解电影作品中的情感。
正文:电影中的摄影是视觉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镜头运用和镜头语言,摄影师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氛围。例如,在《致命魔术师》中,摄影师运用了暗色调和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观众通过这种视觉效果,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故事的发展。另外,剪辑也是电影中重要的视觉语言手段。通过剪辑手法的运用,导演可以将不同的画面和情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观众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无间道》中,导演通过快速剪辑和交叉剪辑的手法,将两个不同阵营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感。
除了摄影和剪辑,音乐也是电影中的重要视觉语言。音乐可以通过情绪和节奏来传递情感,增强观众对于电影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星球大战》系列中,约翰·威廉斯的配乐成为了电影的标志性元素之一。通过音乐的运用,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电影中的紧张、激动和感动。
通过研究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和情感传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观众的情感体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元素来传递故事和情感,而观众则通过视觉语言来感知和理解电影作品中的情感。本论文将通过具体的电影例子,对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和情感传递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电影作品和观众的情感体验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论:电影中的视觉语言是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摄影、剪辑、音乐等元素的运用,可以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本论文通过研究电影中的视觉语言和情感传递,旨在深入探讨电影作品如何通过视觉手法来传递情感,以及观众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感知和理解电影作品中的情感。
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现实)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1、选题的目的:
托尼 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宠儿》是她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1987年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美国文学文坛 ,并在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99年,莫里森凭借 《宠儿 》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于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借鉴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作者完全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一个魔幻与现实相融合的世界,从而揭示了黑奴生活的悲惨经历和遭受的巨大心灵创伤。
2、选题的意义:
. 2.1理论意义:通过这部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莫里森的作品,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领略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2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小说,来展现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使国内读者更加了解美国的黑人现状。
3、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国内,《宠儿》以赤裸裸、血淋淋的母爱震撼了世界。从黑人女性主义者的角度,莫里森突破传统文学艺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使用了多角度叙事方式、怪诞、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这些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使用,使作品在拥有美感的同时,更利于读者理解主题。
而在国外,评论界对于《宠儿》的评论角度各有侧重。较为多见的评论者把他们的目光放在对这部作品历史价值的关注上,不少评论家认为《宠儿》再现了美国的历史,琳达·克鲁霍兹说:"莫里森通过美籍非洲奴隶的行为与意识,而非通过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社会的角度来塑造历史。"克鲁霍兹还指出,这一历史的再现不仅成为小说人物内心创伤得治愈的过程,而且也为读者和作者完成这一过程。她认为《宠儿》实际代表着已被遗忘的、过去的精神,这个精神"必须得到深爱,即使它既不可爱,又难以捉摸。" 也有人以神秘主义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甚至把《宠儿》当作一部关于闹鬼的故事来读。凯罗·E·史穆德说:“尽管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打破常规,因而对其进行的评论无法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结论,但它在叙述结构上始终贯穿着闹鬼的主题,直到最后生活中的这一混乱以鬼被驱赶而告了结。”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步骤及进度安排
1、理论依据:莫里森的《宠儿》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是因为作者将小说植根于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在创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精髓,又
运用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莫里森在小说中充分将神奇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强烈的魔幻式美学震撼效果,并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宠儿》已跻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杰作之列,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称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2、研究内容:该论文基于《宠儿》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这部经典文学进行解读,重点在于讨论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以此为分析重点,追溯黑人历史,重述事实真相,追踪小说主人公追求心灵重构的精神之旅,探索美国黑人的未来之路。
3、研究方法:本文将通过观察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比分析和举例论证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讨
4、研究步骤:选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列提纲确定整体框架—开题—初稿—修改—定稿
5、进度安排:
2013 年9月 至11月 选题,调研
2013 年11月至12月 收集资料,拟订、修改选题、提纲等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 开题,撰写、提交开题报告 2014年2月至3月 写初稿、二稿或三稿
2014年3月至4月 修改,定稿
2014年4月15日 打印装订论文,准备答辩
三、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1、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三种主要应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神话原型和民间传说的采用;象征主义的广泛应用。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表现《宠儿》主题的作用,对黑人经历的诉说和他们挣脱被奴隶的阴影。
2、本课题的难点:分析莫里森将魔幻现实主义用于《宠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生活经历;历史社会以及文化原因;黑人文化。
3、预期结果:做到分析到位,表达清楚作者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目的、意义,以及探讨出作者如何利用这一手法将小说推到这一高度。
4、成果形式:论文
参考文献
[1]Adell, Sandra. Toni Mdrrison. Detroit: Gale,2002.
[2]Bower, Maggie Ann. Magic Re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3]Fairs, Wendy B..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5
[4]Holton, Robert. Bearing Witness: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and Beloved. English Studies in Canada, 20, 1994.
[5]Li Zhong-xia, (2003). The symbolism in Beloved, Hei Long Jiang Education Press
[6]Matus, Jill. Beloves:the Possession of History. Toni Morris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7]Tate, Claudia, Toni Morrison in Claudia Tate, Black Women Writers at Work, New York: Knopf, Ltd. 1987
[8]Tony Morrison, (1987). Belov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9]Peterson, Nancy J. Toni Morrison: 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11]胡笑瑛,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 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朱荣杰,伤痛与弥合: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