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优选4篇)
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结果整理成以下报告。
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调查时间为两个月。我们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0份问卷,最终收回了1800份有效问卷。
首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为85%,略高于去年的82%。这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上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衡。调查显示,IT、金融和教育行业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占比分别为25%、20%和15%。而传统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期望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仅有40%的大学生从事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意味着有60%的大学生就业并未实现自己的期望。
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调查显示,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就业机会集中在一线城市,导致二三线城市的就业环境相对较差。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学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训机会。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同时,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也应理性对待,不要过于追求薪资和地域,而是更加注重发展空间和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形势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凸显。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结果整理成以下报告。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调查时间为三个月。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500份问卷,最终收回了2200份有效问卷。
首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为83%,比去年有所下降。这表明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调查显示,IT、金融和教育行业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占比分别为30%、20%和15%。而传统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就业机会则相对较少。
此外,我们还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就业机会不均衡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许多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实践经验和技能,而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机会。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学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训机会。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同时,大学生也应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多参加实习和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需要学校、政府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三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国际和国内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随着201*年全国660万大学生毕业,使得作为社会特殊人群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再次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
为了充分了解我市大学生就业情况,201*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组的八位同学,从6月12日至7月12日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到市人才中心、鸡西大学和三县(市)、六区人事局、教育局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办事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进行了走访、座谈和交流,详细地了解了我市大学生就业状况。
一、现状
(一)政府强力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我市大力落实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不断强化就业服务职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建立了100家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积极组织大学生进入见习基地开展见习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新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缓解城镇就业压力;三是大力依托人才市场,积极为用人单位推荐高校毕业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四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这些措施,2008年,我市有1500余名高校毕业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中省直单位、民营经济体和农村生产一线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近两年,我市每年约有2000名毕业生回到鸡西,今年预计还会增加,虽然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部分就业,但是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据人才部门反映,近三年我市大学毕业生共有7210名,已就业的3119名,就业率达到43%。其中考取公务员的120名,占1.7%;事业单位录用的860名,占11.9%;被各类型企业录用的2139名,占29.6%。但是,一方面由于毕业生人数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明显滞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另一方面,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大学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受各方面诸多因素影响,我市仍有4091名大学生没有就业,占总数的57%。据市人才中心估计,今年全市还将接收3000名毕业生,我市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三)部分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机关单位进人需要参加全省统一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由于近几年面临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编制从紧政策,乡镇机构编制暂时冻结,企业单位用人,大学生又不愿意选择。调查显示,我市对大学毕业生有需求的用人单位不在少数,而且有的需求相当迫切,有的机关单位由于缺人,只好一人身兼数职,有的单位从基层单位借人或是临时聘用社会人员,造成了混编、混岗的不利局面,甚至影响了单位正常运转。
二、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不一致。我市近三年来接收的大学生专业比较集中、单一,主要是中文、经济管理等比较普及的长线专业,而对于一些极短缺和短线专业相对较少,尤其矿业、机械、信息、法律、翻译、旅游、外贸、工艺美术、环保工程等专业更是寥寥无几,远远满足不了目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其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反差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工作。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认为留在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起来。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较突出。部分大学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为此,多数毕业生择业时首选公务员,其次是财政开支的事业单位,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这样势必造成城市、大单位和条件优厚的单位人才济济,甚至人才浪费,而急需人才去开发、去管理的基层单位却无人问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
(三)用人单位“门槛”过高,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受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部分用人单位有意提高招聘条件,而不从单位实际需要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是窗口单位,也要求身高、外表,有的单位甚至招聘前台接待也需要高学历和好形象。虽然有明文规定在招用人员时不准有性别歧视,但有的单位招聘时仍然只要男性,不要女性,有很多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就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有的单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令许多大学生望而生叹。事实上,“双向选择”基本成为用人单位的“单向选择”过程,处于强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在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的优势心态下人为抬高门槛,成为许多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难关。应聘企事业单位难度如此之大,还莫不如选择更有保障、更为稳妥的公务员岗位,从而在大部分学生思想上形成了考公务员才是唯一的就业出路,致使公务员招考呈现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热潮。
三、建议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发展前进中不可避免的,是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完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一是提高择业技能,打开大学生就业渠道。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落聘的主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每年毕业高峰期,通过聘请专家作报告、成功就业毕业生谈体会等灵活方式,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形势、客观认识自己,促进毕业生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推销自己”。通过加强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通过举办大学毕业生专场交流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努力使大学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选到有用的人才。
二是完善用人机制,畅通大学生就业渠道。坚持公务员“凡进必考”政策,完善事业单位进人“凡进必考”机制。对空编的机关、事业单位每年都要拿出一定职位进行“公考”,这既给毕业生一个机会,又能提高干部的队伍的素质,改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同时又能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开发人才派遣业务,扩大服务范围,完善保险等服务项目,逐步增加代理单位数量,尽可能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对到民营企业或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实行人事代理,为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设立绿色通道。
三是发挥见习基地功能,广开大学生就业渠道。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积极推荐返市未就业和即将毕业尚在实习的学生到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进行锻炼,为他们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加就业几率。同时,也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在毕业生见习过程中,直接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能力素质、道德品质。为了满足不同类别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应逐年增加见习基地数量,把范围扩大到全市三县(市)六区,不仅要在城镇建立,还要在乡村建立,不仅机关单位有,企事业单位、非国有经济单位也要有。
四是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工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通过调研来看,由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成效十分明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也有效缓解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建议以实施“三支一扶”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引进“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工作力度,吸引毕业生到我市农村生产一线建功立业。
五是鼓励到基层就业,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从全国形势看,由于政府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中,到基层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把大学生送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乡(镇)、村工作的大学生应参照“三支一扶”政策享受适当的生活补贴,此外,党政机关在考录公务员时,应采取预留部分职位或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适当加分照顾。对大学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或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政府要切实在贷款、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同时还应提供必要的人事关系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篇四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学院团委制作《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并面向2008级、201*级、201*级50名学生做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据对5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忧,认为就业形势是正常的,竟争是必然的。
根据调查,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
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四、 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就业压力较大。据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有5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较大;1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0%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6%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过大,毫无希望。
1、由于就业压力大, 30%的同学毕业打算考研究生,以此增加竞争力;24%的同学打算毕业就选择单位就业;8%的同学毕业打算主张自主创业;4%的同学毕业打算出国;14%的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20%的同学毕业有其他打算。
2、在择业时,大家比较注重自己在单位的未来发展、并且要求职业符合自己的规划,大多数同学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
,精神负担很重,往往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3、大家对薪水的要求较高,普遍希望在3000元以上,大多数同学对薪水过高的要求忽略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4、较多数同学已经做过职业规划。28%的同学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24%的同学通过学校老师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4%的同学通过校外咨询机构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6%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