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精彩3篇)
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挑战
摘要:本篇调研报告旨在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挑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构建和谐社会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不平等、人口老龄化和矛盾纷争等,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引言
和谐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其核心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1.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正义与公正。
2. 促进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3. 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推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
三、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1. 社会不平等:当前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较大、城乡差异明显等问题,这些不平等现象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社会需要面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挑战,如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3. 矛盾纷争:社会矛盾与纷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如民族矛盾、地区矛盾、劳资矛盾等,这些矛盾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
1. 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2. 加强老龄事业发展:完善养老金制度,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
3. 加强社会矛盾调解与解决:建立健全的矛盾纷争解决机制,加强社会矛盾的早期预警和处理。
五、结论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策略
摘要:本篇调研报告旨在探讨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策略。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等。这些路径和策略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 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体系,鼓励诚信行为,惩罚失信行为,提高社会信用水平。
2.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对社会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提高社会信用体系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1. 加强政府治理能力: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其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
2.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其在社会服务和矛盾调解中的作用。
四、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
1. 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2. 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条件,激发社会创新的活力。
五、结论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等都是有效的路径和策略,它们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稳定。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些路径和策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篇三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一、目前我市社会结构的主要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的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社会阶层不断演化,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和壮大。
1、传统农民阶层发生分化。长期以来,传统的农民阶层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但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一部分农民“洗脚进城”,一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分化,农民的数量逐年减少。应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市农民阶层的转移分化是与社会进步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市出现过两次大型的农民转移潮:其一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万农民进流通”后,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的鼓励引导措施,先后有10多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活跃在市内外的城乡街头;其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初步统计,从1999年到2004年,全市农业人口从116.34万人减少到104.15万人,减少12.19万人,年均递减2.2,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73.53下降到70.42;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也从1999年的33.01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30.06万人,年均递减2.8。尽管农业劳动力转移很快,其速度也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农民阶层结构分化转移的开始,并没有最后完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需要。
2、民营业主阶层正在兴起。民营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兴阶层,主要包括民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业主,这一阶层不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市民营业主阶层的兴起,主要是得益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民营经济作为市场主体来塑造,使民营经济成为机制最活、发展最快、贡献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央“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方针,我们确定了“1 x”的改革模式,大面积、大规模、大力度地推进企业改革。除办好迈亚1家国有控股公司外,其它6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实现整体转制,全部转为民有民营。同时,围绕改革带来的体制优势,我们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突破口,着力大招商、招大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4年协议引资10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超过改制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总和,台湾旺旺集团、南方路机集团、中百包装富思特集团、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仙桃。我市这种大改革、大开放,有效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投资主体、税收主体和就业主体,完成投资、上缴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均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初步确立。初步统计,全市民营企业现在已发展到2400多家,个体工商户达4.5万户。
3、打工阶层逐渐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促进民营业主阶层兴起的同时,也带来了打工阶层的逐步发展壮大。在“1+x”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过程中,全市共有6万多名国有集体企业职工通过付现、转股、投保等多种补偿方式转变身份,其中绝大部分职工以打工者身份进入新企业,成为打工阶层的主体。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市内外打工的农民工激剧增加。初步统计,我市外出打工人员已达25.83万人,比1999年的7.89万人增加了3倍多。在民营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也从1999年的2.76万人增加到了6.74万人;个体从业人员已达到6.83万人。我市彭场镇是全国著名的无纺布加工基地,近两年新增企业50多家,全镇民营企业达到140多家,吸纳2万多人就业,从过去的“就业难”变为了现在的“招工难”。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加速了社会结构与阶层的分
化,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相继出现,在政治、经济、分配、就业、劳动保障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当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打工收入,总的来说是有增长但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尽管现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举措,包括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但毕竟杯水车薪,农业产业的弱势性制约了农业增收的空间,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打工收入。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市农民打工收入快速增长,1999年为1.94亿元,2004年达到5.59亿元,5年增加3倍。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15元,比1999年的2946元增加了669元,增长了22.7%;但同期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655元增加到6895元,增加了2240元,增长了48.1%。因此,城镇居民收入不仅比农民收入绝对数要高出1倍左右,而且增幅也要高出1倍,加上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保险等方面的较好保障,使得农民在收入分配上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过低,潜藏着引发社会矛盾的可能性。
2、城市贫民处境艰难。城市贫民主要是指部分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和少数城市失地农民以及其他特困群体。这个群体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一是生活难。很多城市贫民基本生活没有保障,有的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靠低保金过日子的不在)少数,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年龄在40~50岁,“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压力很大。有些农民工在城市缺乏社会保障,缺乏生存的本领,生活也非常艰难。二是就业难。相比其他群体而言,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能力较弱,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存在就业无门问题。绝大多数就业在收入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三是就医难。大部分城市贫民有病无钱医,特别是重症病人根本就看不起病。四是教育难。主要是子女上学问题,有限的生活费用很难支付起高额的教育费用。
3、改革发展欠帐太多。这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和招商引资方面力度很大,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阵痛”,在某些方面作出了较大牺牲,遗留问题较多。一是土地征占问题。随着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征占的土地不断增多,由于征地补偿标准过低以及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资金难到位等原因,在土地征占过程中群众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二是下岗职工安置问题。我市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一直走在全省的前列,绝大部分企业职工通过付现、转股、投保等多种补偿方式顺利实现再就业。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是有少数职工补偿标准偏低、养老保险没有交齐、再就业没有落实、低保金没有到位,引发群众的抵触与不满。三是环境污染问题。我市的产业定位主要是轻纺型,绝大多数企业污染较小。但在少数地方、少数项目仍然摆放了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直接影响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此外,在城市管理、农业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等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如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民失地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拆迁补偿的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