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开题报告(优秀3篇)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篇一
题目: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不少家庭选择了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大量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2.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如父母缺失、亲子沟通不良、同伴关系问题等。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总结和分析有效的对策,如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校关怀、建立社会支持体系等。
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研究: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和探索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具体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问卷调查:设计合理的问卷,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需求。
2. 实地观察:选择若干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3. 深度访谈:选取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和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探究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的可行性。
4. 数据分析: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的重要信息。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明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干预模式。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为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支持。
五、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1.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仅选取了部分地区和样本,结果的普遍性可能有所局限。
2. 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中,受到个体主观意识和记忆的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3. 本研究依赖于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对于某些主观感受和情感问题的探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六、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
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1月开始,预计于2023年6月完成。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1. 2022年1月-3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设计和方法论的制定。
2. 2022年4月-8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实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2022年9月-2023年1月:深度访谈的实施,数据的分析和归纳。
4. 2023年2月-6月:研究成果的撰写和整理,论文的完成和答辩准备。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篇二
题目: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探讨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家庭选择了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大量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面临着教育问题。因此,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包括学习成绩、学校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2. 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因素分析: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教育背景、学校资源不足等。
3.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总结和分析有效的对策,如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建立社会教育支持体系等。
4. 留守儿童教育干预模式研究: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设计和探索适合留守儿童教育的干预模式,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具体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问卷调查:设计合理的问卷,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教育问题和需求。
2. 实地观察:选择若干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动态。
3. 深度访谈:选取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和教育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探究他们的教育问题和对策的可行性。
4. 数据分析: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的重要信息。
四、研究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明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干预模式。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指导,为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提供有效的对策和支持。
五、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1.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仅选取了部分地区和样本,结果的普遍性可能有所局限。
2. 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中,受到个体主观意识和记忆的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3. 本研究依赖于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对于某些主观感受和情感问题的探究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六、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
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1月开始,预计于2023年6月完成。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1. 2022年1月-3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设计和方法论的制定。
2. 2022年4月-8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实施,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2022年9月-2023年1月:深度访谈的实施,数据的分析和归纳。
4. 2023年2月-6月:研究成果的撰写和整理,论文的完成和答辩准备。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篇三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联合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已于2008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 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
、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二)研究的内容:
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