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实用3篇)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篇一
摘要: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等。
一、问题分析
1.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县域经济依赖于一两个主导产业,如煤炭、矿产等,这种单一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容易造成经济波动和不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占比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3.创新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技创新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支持。
二、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县域政府应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强合作与交流: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学习和借鉴能力。
三、结论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县域政府应积极行动,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篇二
摘要: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金融支持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包括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
一、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占比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2.人才流失: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金融支持不足: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建议
1.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县域经济应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互相支撑和协同发展。
2.人才引进和培养:县域经济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服务。
4.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县域政府应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结论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的紧迫任务,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以及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可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县域政府应积极行动,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篇三
关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市)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经济系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层次的行政区域经济。中国***调研报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基础、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商洛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一化促两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矿产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和劳务输出五大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gdp总量比的100.16亿元增加73.8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6%,其中一产增加值完成44.58亿元,比24.61亿元增加19.97亿元,年均增长6.7%;二产增加值完成67.88亿元,比32.6亿元增加35.28亿元,年均增长15.1%;三产增加值完成61.58亿元,比21.31亿元增加40.27亿元,年均增长13.9%。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比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46亿元增长177.2%,年均增长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7038元增长51.9%,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1513元增长58.7%,年均增长16.6%。以来,柞水、商南、镇安、商州、洛南5个县区先后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主导作用日益显现。
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24户,比101户增加23户。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9.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工业税收3.2亿元,相比分别年均增长34.8%、21.5%、22.0%。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策划并实施了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启动建设了刘湾产业项目区、柞水盘龙医药园区、洛南黄龙钼业小区、柞水小岭工业区、山阳中村钒业小区、镇安云东钒业小区等16个县域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376户,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2.85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8%。
(三)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核桃板栗建园达到404万亩、优质茶园达到15.4万亩、畜禽养殖示范小区达到48个、大场大户6317户,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产品59个。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68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24家,打造出了“金丝源”等40多个特色品牌,创建省级名牌产品3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设立各类劳务中介机构176个,在新疆、山西、河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基地23个,全市劳务输出49.7万人,收入达到22亿元。
(四)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活跃。
近年来多方筹措资金6亿多元,重点抓了柞水溶洞、商南金丝峡、镇安木王、柞水牛背梁、山阳天竺山、洛南老君山、丹江漂流以及柞水凤凰古镇、山阳漫川古镇、牧护关度假区、仙娥湖休闲园等一批生态和人文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初步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两条精品旅游线路50多处旅游景点,全市旅游接待人数453.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比分别增加379万人次和9.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3.
8%和93.0%。新兴服务业快速兴起,市场消费日趋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83亿元,比36.6亿元增加24.23亿元,年均增长18.5%。(五)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64.65亿元,比37.2亿元增加127.45亿元,年均增长64.2%;争取中省项目支持资金11.43亿元,比3.7亿元增加7.73亿元,年均增长45.6%;招商引进项目130个,总投资208.1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66亿元,是5.85亿元的6.6倍,年均增长87.6%。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继西合铁路、西康铁路建成通车之后,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四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坚实。
二、存在差距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商洛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省内其它地市相比,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全市6县的平均gdp为18.71亿元,与全省83个县42.25亿元的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126.26亿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全市gdp排名第一的洛南县为30.34亿元,与全省第一位的神木县290.58亿元相差8.6倍;全市人均gdp为7291元,比全省人均gdp18246元低10955元,人均最高的柞水县为11897元,与全省人均最高的志丹县107674元相差几乎8倍。二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83个县、24个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序中,商州区位居24个区的第22名,六县中没有一个进入上游前28名,居中游29-56位的有柞水、镇安、洛南,居下游57-83位的有商南、山阳、丹凤,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整体靠后。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2858元低1170元,收入最高的商州区为1100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16075元低5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3136元低735元,收入最高的丹凤县为2617元,比全省最高的神木县6028元低3411元。四是财政收入水平低。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7.8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94个百分点。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带动力较弱,相对具有一定优势的中药材、畜牧、核桃、茶叶等产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六是县域工业化水平低。县域重工业比重较大,工业结构不优、产品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全市工业化水平为19.1%,比全省48.1%的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七是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城镇化率为31.5%,比全省42.1%的平均水平低10.6个百分点,县域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不明显。八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13%,比全省47.2%的平均水平低0.0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