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优选3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发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农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并制定相应的农村发展战略。
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1.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产值占比过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发展机会有限,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到城市,造成农村人才空心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
1.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与留住: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农村发展战略的制定
1. 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 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结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农村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和分析,本报告提出了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制定农村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借鉴。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农村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调研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地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重点探讨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策略和措施,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农村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机遇与挑战;策略与措施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某地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探讨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2. 人才流失加剧:由于农村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和条件,优秀人才纷纷流失到城市,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
3. 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相对薄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
1. 发展养老产业: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可以通过发展养老院、提供养老服务等方式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2.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借助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村养老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1. 养老服务需求增加: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将大幅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亟待加强。
2. 健康养老问题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大挑战,如何提供有效的健康养老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策略与措施
1.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2. 推动农村养老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3. 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推动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发展,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六、结论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通过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调研分析,本报告提出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策略和措施,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参考。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三
2015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11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11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 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
、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 “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11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