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推荐3篇】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篇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庆祝方式和人们对节日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中西方传统节日在庆祝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通常以家庭聚会为主,人们会走亲访友,共同享受美食和欢乐时光。而在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更注重社交活动,人们会举办派对、送礼物、装饰房屋等。
在节日的意义上,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收、团圆、祭祀祖先等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在西方,传统节日更多地与宗教有关,如圣诞节庆祝耶稣基督的诞辰,复活节庆祝耶稣的复活。
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现象。无论是中西方传统节日,在庆祝方式上都有商业化的趋势。例如,中国的春节红包和西方的圣诞老人都是商家推出的产品,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的一部分。同时,节日也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时间。不论是中西方,人们都期待着节日的到来,希望能够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对于节日的看法,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传统节日是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重要方式。节日的庆祝活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节日也是一种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远离繁忙的生活节奏,与亲友共度美好时光。
综上所述,中西方传统节日在庆祝方式和意义上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无论是中西方,传统节日都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时间。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节日,通过庆祝活动增进了解和友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篇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熟悉程度和参与度,以及对节日庆祝方式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中西方传统节日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人们最熟悉的,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每年都会参与庆祝活动。而在西方,圣诞节、复活节等传统节日也备受关注,近70%的受访者表示每年都会庆祝。
另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虽然传统节日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受访者还是倾向于回家与家人共度节日。而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社交活动,如举办派对、参加社区活动等。
对于节日庆祝方式的看法,调查显示人们对于传统庆祝方式的传承和弘扬给予了肯定。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节日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时间。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于节日商业化的现象表示担忧,认为商业化过度会削弱传统节日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西方传统节日在庆祝方式和意义上存在一些差异。无论是中西方,人们普遍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认为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人们也期待通过庆祝活动放松和享受生活。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传统节日,通过庆祝活动增进了解和友谊。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节日商业化的倾向,保持传统节日的纯粹和意义。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篇三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一、 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
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三、 西方的传统节日
四、 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