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经典3篇】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了解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对某县的几所农村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学生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了5所农村小学。

二、调查结果

1. 教学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较高,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是,仍有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

2. 师资力量

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虽然大部分教师具备了相应的教育背景和培训,但是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优秀的教育资源无法充分流动。另外,一些教师缺乏继续学习的意愿和机会,导致他们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3. 教育资源

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调查发现,有些学校的教室条件较差,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育技术支持。此外,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也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4. 学生状况

农村小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自身的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辍学现象。另外,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

2.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同时,可以通过与城市学校的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

3. 关注学生问题

加强对农村小学学生的关爱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奖励措施,鼓励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育资源和关注学生问题,可以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篇二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为了了解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对某县的几个农村小学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特点、问题和需求。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调查了100个学生家庭。

二、调查结果

1. 家庭教育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和家庭责任感。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农田劳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存在问题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些农村家庭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给孩子。另外,一些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孩子的学习需求。

3. 家庭教育需求

农村小学学生家庭对于家庭教育有一些需求。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资助政策,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和辅导,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支持家庭教育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资助政策。可以通过在农村设立家庭教育培训中心,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和辅导。

2. 关注教育需求

政府和学校应关注农村小学学生家庭的教育需求,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可以通过与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合作,为农村小学学生家庭提供教育支持和辅导。

3. 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政府可以组织家长培训班,提高农村小学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同时,可以鼓励家长参加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和问题,但也存在改进的空间。通过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关注教育需求和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质量,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篇三

2016年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这次是对家乡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下文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小学调查报告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5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小的兴盛:从能上初小到义务教育普及

  老人们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能够上几年学的人,少之又少。解放前中村没有学校,只是一家私塾,老先生带几个孩子,老师地位也不高,普遍流行的是,“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学的内容也多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家长们的期望,大多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读书做秀才,毕竟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哪里是平头老百姓能想的?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1]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字,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二、何以衰落:村小逐步空心化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2013、2014年,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赌博,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综上所述,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并不是家长们积极的自主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去留皆优,优中选最优的选择,而是去留皆忧,忧中选少忧的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2010年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以何重振:怎么样让农村的学校活起来?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 [2] 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

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要求老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很多事物,包括教育,往往在过渡时期会更糟糕,以前的传统在消失,被禁止,而新的观念、规则又处在旧传统的解读、消极的抗拒之中。村小的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因此,亟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法的启蒙,结合传统上的习惯做法和现在的理念、要求,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村小的吸引力。

  此外,做好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是重要抓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小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的在学校发展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品行、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2014年教育部所实施的针对农村校长的国培计划,值得期待!培训如有实效,功德无量!但想要有实效,恐怕需要下大功夫!

相关文章

市场营销报告范文【精彩6篇】

市场营销报告范文(篇一)好久没有读小说了,也好久没有看电视连续剧了,因为怕那些复杂的情节所感染而一发不可收拾,果然如此,看了路遥的《人生》,他的入笔是那样轻可是引人入胜,没有恢弘的气势,没有九曲回肠的...
工作报告2019-07-06
市场营销报告范文【精彩6篇】

个人自检自查报告范文【推荐6篇】

个人自检自查报告范文(篇一)节能节水自检自查总结 为加强xx公司节能节水工作,积极响应公司《关于xxx的通知》,做好此次考核和评选工作,我公司提高重视、积极组织自检自查工作,对照《集团公司节能节水先进...
工作报告2013-02-08
个人自检自查报告范文【推荐6篇】

学校开学初工作自查报告【推荐3篇】

导语:开学初,既带有暑期的懒散,也有和同学、老师相聚的欣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校开学初工作自查报告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学校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坚信校舍、师生安全事关稳...
工作报告2014-06-02
学校开学初工作自查报告【推荐3篇】

乡镇人大工作情况调查报告【优选3篇】

在闭会期间,坚持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主席团会议,研究人大工作,开展三查、一评议活动。欢迎阅读这篇关于乡镇人大工作情况调查报告的文章,更多精彩内容还在调查报告栏目等你哦!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
工作报告2013-02-02
乡镇人大工作情况调查报告【优选3篇】

食品安全工作报告(优质3篇)

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
工作报告2018-01-03
食品安全工作报告(优质3篇)

创卫工作总结(经典3篇)

20XX年县电影公司创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文化局大力支持关怀和指导下,电影公司--影剧院开展创卫活动,广开渠道,大力宣传我县创卫工作。通过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居民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
工作报告2017-08-02
创卫工作总结(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