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实用3篇】
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多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研究历史思维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历史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3. 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评价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历史思维的内涵和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分析历史思维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历史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问题分析与关键环节确定: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3. 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实施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评价与总结:通过教学实践和评价工具,评价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3. 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对历史事实、人物和事件的理解、评价和思考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批判能力。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 研究历史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环节;
3. 设计并实施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4. 评价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历史素养的内涵和特点: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分析历史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问题分析与关键环节确定: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分析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环节。
3. 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实施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4. 评价与总结:通过教学实践和评价工具,评价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 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3. 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指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2016年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是高中历史“目标导学”预设与生成研究。下文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的提出
1、今年来,在课堂中应用目标导学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把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研究。理论研究者主要从理论方面探讨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特质与理论依据,一线的教师则更多地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对目标导学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探索,围绕着“学案”的设计和学案的实施两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目标导学还有研究的必要,首先是目标导学的内涵及策略都需要进一步丰富。其次,现行教材的目标资料需要进一步明晰。最后,在目标进一步丰富和明确的前提下,如何真正实现导学而不是导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2013年我校提出了目标导学教学新模式教学改革,该模式尊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理念,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主导”地位被充分显现。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控制教学目标、检测和评价教学目标等一系列环节,利用课堂内的资源及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与拓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把学习目标、内容在45分钟的课堂内分步实施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教师学习、认可“目标导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优点。
(2)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3)探索出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实施“目标导学”模式教学,探索、总结出适合该模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我校一些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我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目标导学”,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采用“案例-评价-反思-交流”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探索在课堂教学中以“目标导学法”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引领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具体目标:
1、学生成才。学生协作互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自学质疑能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克服困难的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公平竞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教师成长。通过“学习、实践、评价、反思、交流、合作”的实践策略,不断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导学、导教、导练以及课后反思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广大教师在改革中成长。
3、学校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1、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示范、现场听课、评课及问卷调查与访谈,总结模式优点,使该模式能被其它教师认可。
2、通过示范课及辅导讲座,使课题组教师基本掌握“目标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并进行实践、创新与总结,实践出适合各章节内容的课堂教学高效教学模式及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不同的目标导入案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与学生座谈或问卷调查,总结出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样的目标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出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获得新课导入的优秀案例。
4、如何组织教学,达成高效课堂。即:
(1)通过教学实践,教师能确定哪些内容适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通过学习,借鉴及对比实验,教师掌握编“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科学性、有效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获得采取什么样的讨论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讨论中得到收获。
(5)通过了解、调查、追踪对比,了解各学科、各章节哪些知识需适当拓展。
5、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和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及困惑。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及人员分工
(一)人员分工:
课题组组长:梁晓英负责整个课题的'组织工作,申报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论证、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成员:曾宪书负责主抓课题实施研究;刘秉义具体负责材料的积累,实施科研课题的过程管理:其他成员参与编写教案,听课、评课,撰写论文等工作。
(二)进行该项目研究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校的研究环境
在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气氛浓厚,科研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
2、资料准备
学校有多年教育科研管理和理论培训的基础材料和教育科研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图书室还有近百种教育期刊,有优越的条件开展课题研究。
3、经费保证
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在人员、时间、经费上提供保证,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实践研究的范畴,兼有理论研究。可以采用文献调查、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研究的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测试、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实验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与系统整理,形成一般性结论。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改和补充。
五、课题的实施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4年11月--2017年10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2月)
1、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环节,收集有关“目标导学”的资料。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个人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6年7月)
第一步:(2015年3月-2015年11月)
1、进行集体备课,积极开展“目标导学”模式公开课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反思、学习、探讨、改进、再实践。
2、邀请本组及其他教研人员一起听课、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目标导学”模式。
第二步:(2015年12月-2016年2月)
1、实验教师依据研究方案,对研究过程进行整理、设计编写“目标导学”教案。
2、制定能指导本学科“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对实施过程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
3、撰写阶段性论文。
第三步:(2016年3月-7月)
1、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
2、定期开展“目标导学”模式验收课活动、比赛课活动。
3、对“达成目标”进行研究和总结。进一步完善“目标导学”模式的教学评价表,追求“目标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8月-
2017年10月)1、完成本方案“研究内容”中规定的各项研究项目,编写“目标导学”模式的教案汇编,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
2、进一步深化完善、推广本学科的“目标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六、最终完成时间与最终成果形式
(一)完成时间:2017年10月。
(二)成果形式:
1、探索出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教学成绩得到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主动性显着提高。表现为:课上积极讨论,大胆质疑,课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不断的更新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促使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汇集成文,撰写了教学设计、论文等,理论水平提高。
(3)教师的授课水平明显提高,课堂40分钟有质量,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本课题研究实验带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个课题研究带动下,我校的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成为可能。
3、“目标导学”模式的教案汇编,“目标导学”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