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精简3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离开家乡,将孩子留在农村家中由亲戚或祖辈照顾的一类儿童。他们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安全隐患、心理健康问题等众多困扰。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家庭教育环境较为贫乏。很多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学不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缺乏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安全隐患。留守儿童在家时,由于缺乏成年人的照顾,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另外,一些留守儿童被送到城市或其他地方上学,常常需要长时间独自在路上往返,存在被陌生人拐卖或欺凌的风险。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在学校中,他们又面临着同伴关系不良、适应能力差等挑战,使得他们更加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和扶持力度,鼓励父母回乡创业或就近就业,减少留守现象。同时,鼓励亲属和祖辈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工作。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安全防护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三,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加强家庭教育、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备受关注。留守儿童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下成长,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与城市儿童有很大的不同。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不平等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他们所在的农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孩子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课外活动。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较为脆弱,易患疾病。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差。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互动,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较为孤僻,缺乏社交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抵抗力。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保健指导。
第三,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校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只有通过改善教育条件、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健康和快乐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篇三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下文是yjbys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
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