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格式与(推荐3篇)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格式与 篇一
在进行重大问题调查报告的撰写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结构和格式。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摘要、目录、引言、背景、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
首先是封面,封面应包含报告的标题、发布日期、调查报告的作者和机构等基本信息。封面的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报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摘要部分是对整个报告的一个概括,通常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点。摘要应该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快速了解到报告的主要内容。
目录部分列出了报告的各个章节和小节,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报告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调查问题有基本了解的基础。
背景部分详细描述了调查问题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问题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这部分内容需要提供足够的事实和数据支持,以增加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调查方法部分详细说明了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包括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收集等。这部分内容需要清晰明了,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评估调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和分析调查的结果。可以通过图表、表格和文字等形式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调查的结果。
分析和讨论部分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等方面。这部分内容需要结合调查结果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合理的分析和建议。
结论部分是对整个报告的一个总结和归纳,需要简明扼要地总结调查的结果和分析的发现,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部分列出了报告中引用的文献和资料,以便读者能够查证和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
附录部分包括了一些补充信息和数据,如调查问卷、原始数据和其他相关材料等。
在撰写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时,需要注意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数据准确和客观公正。同时,还需要注意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报告的内容。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格式与 篇二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它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有关重大问题的详细信息和分析结果,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在撰写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报告的结构和格式。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应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引言、背景、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和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顺序都需要有条理、清晰明了。
其次是报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撰写调查报告时,我们应该注重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的全面性和表达的清晰性。数据应该经过严格的收集和处理,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信息应该充分反映调查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偏颇和片面的情况。表达方式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术语和长句子,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报告的内容。
再次是报告的分析和讨论。在撰写调查报告时,我们应该注重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分析和讨论应该紧密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合理的分析和建议。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分析和讨论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避免个人主观意见的干扰。
最后是报告的语言和风格。在撰写调查报告时,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简练、逻辑的清晰和表达的准确。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术语。逻辑应该严密,避免出现漏洞和矛盾。表达应该准确,避免出现歧义和误导。
总之,撰写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只有注重报告的结构、内容、分析和表达,才能够写出一份科学、准确和有说服力的调查报告。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格式与 篇三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格式与范文
1.概述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又称“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通常是为了弄清某项重大问题或责任事故,深入被调查对象,通过得到的确凿事实,原始材料等,查明真相,揭露问题,以便领导机关作出准确的结论和决定,并由此达到处理问题、教育群众的目的。
2.写作要点:
重大问题调查报告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多由被调查对象、事由和文种类别(调查或调查报告)构成。被调查对象指需要调查的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事由即调查的内容。()文种类别有时需在标题中标明,有时也可不标明。还有的用正、副两个标题,正标题用以揭示主题,副标题则标明调查地点、内容和范围;还可以用“调查”、“调查报告”字样在副标题中标明文种。
(2)正文
正文多依次为前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写调查报告的写作缘由,概括介绍对象、问题概貌、总的结论,给人以总的印象,也可以交代一下时间、地点及参加调查人员和经过等。
主体部分要对重大问题和某项责任事故的具体情况作必要的叙述,分析原因,研究性质。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通常要拟定一些醒目的小标题,提纲率领,使人一目了然。叙述事实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做纵向的叙述;也可以横向剖面抓住要点深入剖析;还可以夹叙夹议,摆事实,讲道理。
结尾部分,要对问题作出结论,对问题的自理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3)落款法定作者、日期。
作者一般也就是其法定作者;作者署名多在标题之下。
重大问题调查的写作要求也是要深入调查查研究,实事求是;行文条理清楚,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朴实,准确鲜明。
3.范文
贫困线下的沉思
——从一个乡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文化特征
贫困线,是以人均收入确定的贫困与温饱的界限。贫困线下,无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本文是从一个贫困乡的基本情况出发,对这一层次文化的特征做一粗浅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林县灯笼素乡,总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5594人,总户数1350户。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日照资源和风能均有利用价值;水资源奇缺,属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霜冻为主要灾害。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苦日子。1981年,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1987年全乡人均收入97元。全乡1350个农户中贫困户有386个,占43%。
在现有总人口中,12岁以上总人口4144人,文盲、半文盲占52.6%,高中文化以上程度236人,占3.8%。乡政府所在地于1987年建起一个文化站,平常基本上不开展活动。农民每年除了到乡里看一两场戏外,基本上再无其他文化活动了。
综上,灯笼素乡的经济是极为典型的贫困经济,文化则是反映贫困经济的低层次文化。
低层次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闭塞迂腐。生活方式、居风民俗、文艺活动,以及道德、审美、理想等文化要素,处在几乎不变的状态中,没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几十年来,人们除了到乡政府所在地交粮、看戏、办事外,很少再与外界往来。据对最偏远的两个村的调查,40岁以上的100人中,约有50人没有到地县城,20人没有到过城里,有人连火车也没见过。这里的产品通过供销、粮食部门收购上交外,再没有与外界联系的渠道了。许多封建的保守的文化要素,还在这里顽强地生存并表现着。如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占据着文化的主导地位。女子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远远高于男子,而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对文化的理解,认为认识几个字就算有了文化。
低层次的文化心理,是愚昧的文化心理。通过灯笼素乡的调查,可以概括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鄙视文化的思想。人们常用实用观来看待文化的力量,认为文化程度与种田养畜没有什么联系,花钱让孩子读书识字,不合算。比如,近几年,这里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但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还得挨门挨户去做工作,以致把“送子上学光荣”的大标语写到村头的高墙上。二是自卑自贱、畏惧文化的思想。物质匮乏的忧虑和精神贫困的烦恼,给人们的心理增加了负重,在“文化无用”心理的积淀中,又对文化产生了畏惧心理。在灯笼素乡,不少人不敢贸然进乡文化站,不敢让孩子去县城念书,不愿接收科学种田、养殖方法。三是自足自乐的思想。这种同物质生活上的容易满足感一致的心理,看不到世界的文明,就自足自乐,不思进取,久而久之,形成了抱残守缺的固定的习性心理。类似灯笼素乡这样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制约,人们的价值观念仍然处于一种守常、稳定的状态中,在反映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观念上,仍然具有深重的封建色彩,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在这里,买卖婚姻和大办丧事仍然十分盛行。人们节衣缩食,苦苦积蓄,用于婚白喜事即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传综守旧型价值观念的另一种表现是安于现状,求稳求全,排斥开放。
低层次的文化状态决定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凝固性,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又使凝固的
思维方式附加了麻木的依赖性。思维方式的这两个特点在贫困地区有着充分的表现。先看凝固性。眼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束缚着一大批农民的手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大思想障碍。在灯笼素乡,凡是开发荒山、种树种草、集约经营等带有战略性的改变生产条件的大事,很少有人自愿去干。对待土地、水利设施等也是短期行为,不建设、不维修、不发展。至于智力投资、文化设施,则更不热心。1985年以后,国家每年给这里下拨一定数额的偿带性扶助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从乡政府的分配办法上,就是人人有份,仍然受制于多年来平均主义政策的.束缚。贫困户得到资金的,不少人用于生活补贴;即使用于生产,也只是购农具牲畜。再看依赖性。坐等照顾的思想已到了麻木的程度,生活艰难的出路靠在救济上,无救济可吃,宁肯去讨吃要饭,也不去作进取的尝试。1987年,灯笼素乡旱灾严重。县政府将国家种的几百亩黄芪的刨挖任务给了乡里,以量计酬,每个劳动力每天可挣5元左右,50多个劳动力可干一个月,布告在乡政府大门上贴了7天,主动报名的只有4人。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即使是重灾的强大压力,也难以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
灯笼素乡的调查告诉我们,改变低层文化的落后状态,首先要科学地探讨贫困的原因,这是根治贫困的思想前提。有人认为,资源贫乏,是贫困的根源,也有人认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贫困的根源。其实,自然构成仅仅是造成贫困的一般原因,还不能算根源。像灯笼素乡这样的地方,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6.2人,光土地资源就可以为富一方;尽管路途艰险,可毕竟距离自治区首府仅50公里,多少年的闭塞只能从人为的因素中去找。因此,不能把自然的和经济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经济的和文化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物质的和观念的原因割裂开,资源与地域(地理位置、环境)造成了经济原因,经济贫困导致了文化的落后,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人的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资源、地域性贫困。简言之,贫困产生了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贫困。贫困——愚昧——再贫困——再愚昧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其次,要抓战略性的大环节。在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的时候,使人深感忧虑的是,近几年,较低层次与较高层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急剧地拉大。原因之一,就是不管哪一类型的贫困,都不能产生自我启动、自我发展的力量。外部力量的施加,又往往发生事与愿违的反常效应。比如,“救济效应”,把扶助发展特产的资金物资,作为生活救济和补贴,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