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优秀3篇】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当前形势与挑战
摘要:
本篇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通过对政策法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形势分析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部分地区生态恶化加剧,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次,生态产业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产业结构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此外,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生态文明理念未能深入人心。
二、挑战分析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需要加大力度推进治理工作;二是生态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创新支持;三是公众环保意识不高,生态文明理念普及仍有待加强。
三、建议与对策
为应对当前形势与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
3.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4.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结论: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面临形势严峻和挑战重重。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成功经验与启示
摘要:
本篇调研报告旨在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通过对政策法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成功经验总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一是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落实,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三是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启示与借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与借鉴:一是要坚持科学决策,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思考;二是要加强法治保障,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保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三是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发展转型。
三、建议与对策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4.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与监督,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形成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结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只有坚持科学决策、加强法治保障、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2015
近年来,我旗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深入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工作,通过合理利用草牧场,加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力度。经过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一、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2000年以来,我旗累计投入资金34961.7万元,治理面积1112.39万亩,其中飞播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70.56万亩,农田防护林0.5万亩,林木种苗1.01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人工造林31.03万亩,围栏封育656.53万亩,划区轮牧271.68万亩,基本草牧场1.31万亩,飞播牧草12.5万亩,暖棚16.67万平方米,饲料机械1700台,水源工程758处,节水灌溉489处,小流域治理5.87万亩,生态移民864户4130人;2011年开始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在10个嘎查实施禁牧416万亩,在61个嘎查实施草畜平衡3709万亩,政策涉及全旗7个苏木镇、71个嘎查、5300个牧户1.8万余人;通过围栏封育、“三区四带五个基点”建设,全旗打草场面积达到73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8%,正常年景打贮草总量超过2亿公斤;加强草牧场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围栏化草场面积达到384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5%,其中实施划区轮牧面积达到2802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9.1%,划区轮牧和季节性轮牧工作已成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护成效最好的亮点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着力改变传统草牧场利用方式,不断降低利用强度,有效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全旗放养牲畜总数由2007年的168万头只压减到146.6万头只,牛和马分别增加58%和52%,山羊和绵羊分别减少54%和15%;通过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
盖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盖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场植被平均高度、盖度、产草量由2007年的23.2厘米、41.7%、81.2公斤/亩提高到2012年的35.1厘米、54.7%、88.8公斤/亩,分别提高了11.9厘米、13%、7.6公斤/亩。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2000年启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我旗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始终将该项工作放在全旗各项工作的首位,全面实施“围封转移”和“两转双赢”战略,落实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
——坚持科学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坚持“三生结合”(生态、生产、生活),“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以工程建设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布局;转变畜牧生业产经营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开展广泛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建设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坚持“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态项目建设发挥具大的现实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种草质量。积极推广科研成果,把生产适用技术落实到生态建设的全过程,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攻关和有偿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区域特点的优良品种。
——加大工程管护的执法力度。生态建设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的综合性工程,它是造福于后人的工程,因此我旗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行更好的管护,同时各项目实施部门及时督促有项目区的各苏木镇、嘎查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广泛宣传,责任到户、到人,依法管护,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人人有责的自觉行动。
——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管护水平。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后,我旗结合实际,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了《关于招录全旗草原管护员的实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级草原管护员选聘录用办法》、《全旗草原管护员考试考核方案》等考录方案,并在全旗范围内进行公示,在全旗7个苏木镇共聘用嘎查级草原管护员188名、旗级草原管护员40名,充实草原管护队伍,加大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2012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对全旗188名嘎查级草原管护员以苏木镇为单位进行了专门培训,颁发了“聘书”,签订了“合同”,并给每个草原管护员制作了“草原管护员工作实用手册”和“草原管护员巡查日志”。同时对考试招录的旗级40名草原管护员,重点培训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执法、行政执法、劳动合同法等,并签订了“草原管护员劳务合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护员已全部上岗到位,开展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管护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后,我旗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严格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限量养殖标准,压减了牲畜头数,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个体产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个体产值除了提高种畜质量外,保护基础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还没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议出台给予基础母畜相应的补助等保护基础母畜政策。如每头合格基础母牛每年补助800元,每只合格基础母羊每年补助500元等。
(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项目区的管护问题越显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级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担任了嘎查级管护员,也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嘎查级管护员工资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执法权等原因,未能发挥足够的管护作用。建议在聘用草原管护员的工作中,由执法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招录一批文化素质高、办事能力强、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予以充实草原管护员队伍,从而加强项目区管护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较落后,从而影响载畜量的测算。为使产草量测算更加准确,望上级支持配备更加先进的草地生产力监测设备。
(四)近年来,牧民保护草场的意识不断提高,通过牛羊育肥等现代化养殖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增加收入的认识度也逐渐提高。但是,引领牧民走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道路上需要标准化育肥棚圈、储草棚、水源井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希望上级在这些基础设施方面出台新项目予以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我旗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纳入乌珠穆沁沙地治理区域的有利机遇,立足于长远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营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态移民等各类生态项目,以沙化、退化严重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我旗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及土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方式,北部地区以围栏封育为主,南部地区以封山造林、飞播造林及人工造林为主,同时在全旗范围内加强棚圈、水源井等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的落实,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强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行为,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积极稳妥推进牧区人口转移,不断完善牧区人口转移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牧区青年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在城镇创业就业本领,加强对转移进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务,解决进城牧民的后顾之忧。稳步控制牲畜数量,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140万头只以内。争取五年内全旗植被盖度稳定在6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林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