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明代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以李自成为例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农民起义在这一时期频繁发生。其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对明朝的覆灭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将以李自成为例,对明代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理解明代社会矛盾的形成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目标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明代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这些矛盾对农民起义的影响,重点研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和背景。具体研究问题包括:明代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这些矛盾对农民起义的发生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搜集明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步骤包括:搜集明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明代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探究社会矛盾对农民起义的推动作用;研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点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对明代社会矛盾的形成和农民起义的原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具体预期结果包括:明代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政治矛盾、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等;这些矛盾对农民起义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社会不公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明代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对明代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关系的新的理解路径。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战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战争,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将对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以期为理解二战的历史意义提供新的视角。
二、研究目标和问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二战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重点研究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具体研究问题包括: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是什么?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什么?二战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是什么?二战对世界文化格局的影响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搜集二战对世界格局的相关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步骤包括:搜集二战对世界格局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探究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研究二战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分析二战对世界文化格局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和创新点
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对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具体预期结果包括: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国崛起和国际秩序重建;二战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体系重组和发展模式变革;二战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武器技术革新和军事力量重新分布;二战对世界文化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文化交流加深和价值观念转变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二战对世界格局的综合分析,提供了对二战历史意义的新的理解路径。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三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
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