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精彩3篇】
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社交媒体的普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计研究结果将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交媒体使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社交媒体使用;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青少年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然而,社交媒体的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的平台,对其社交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社交隔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将包括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究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揭示其中的影响因素。预计研究结果将显示出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可能对这一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结论:本研究将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交媒体使用提供有益的指导。结果的发现可以为教育者、家长和青少年自身提供相关建议,以更好地管理社交媒体使用,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Kross E, Verduyn P, Demiralp E, et al. Facebook use predicts declin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J]. PloS one, 2013, 8(8): e69841.
[2] Odgers C L, Jensen M R. Annual Research Review: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in the digital age: facts, fear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20, 61(3): 336-348.
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学术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术压力。本研究旨在探究学术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计研究结果将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应对学术压力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学术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引言:学术压力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压力来源,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学生期间,他们需要面对学习任务的增加、考试压力的增大以及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学术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将包括学术压力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究学术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学术压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揭示其中的影响因素。预计研究结果将显示出学术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高学术压力可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个体特征、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因素可能对这一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结论:本研究将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应对学术压力提供有益的指导。结果的发现可以为学校、教育者以及大学生本身提供相关建议,以更好地管理学术压力,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Stoeber J, Rennert D. Perfectionism in School Teachers: Relations With Stress Appraisals, Coping Styles, and Burnout[J]. Anxiety, Stress & Coping, 2008, 21(1): 37-53.
[2] Hamaideh S H. Stressors and reactions to stressor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2011, 57(1): 69-80.
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 篇三
本科心理学开题报告
题目:小学生快乐感调查研究
1.1 国外的研究综述
1.1.1 由边沁开始的快乐与功利研究
英国伦理学家洛克和边沁是其中坚代表。由于伦理学的学科使命与问题意识,使得伦理学家把快乐与行为的道德准则、价值判断相联系。伦理学的这一道德追问与价值联系,使得哲学中的快乐演绎成为伦理学中的“功利”。功利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快乐的事情就是好的”,这就是功利主义的行事原则。[1]
1.1.2 经济学关于快乐与效用的量化研究
在经济学中,把快乐概念引入经济学。快乐——效用度量问题的研究始于杰文斯创立的边际效用论。杰文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痛苦换取最大快乐,人们消费的目的便是追求快乐减免痛苦。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把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属性界定为效用。[2]杰文斯把劳动定义为心身所受的痛苦即负效用,劳动收益得到的快乐则是正效用。而均衡的劳动时间则由劳动的边际收益(正效用:工资产生的快乐)等于边际成本(即由劳动产生的负效用:痛苦)来决定。[3] 在经济学中,快乐概念转化为“效用”,用以解释人类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选择行为。从而可见,经济学中效用概念的本质涵义仍然是快乐,快乐即效用。[4]
1.1.3 心理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测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快乐是个体依据自身标准对生活质量所作的主观性评价与情感性反应,即主观幸福感。[5]由于其注重个体行为心理研究的学科特征,使快乐研究进一步转向主观分析,并突出对快乐的个体心理感受———情感与认知的研究。与之相应,心理学家们更愿意以“幸福”来表征快乐。一些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指人们的良好的生活与行为状态,是人合理地节制感性欲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格、理性不断完善的活动。[6]
1.1.4 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指数:生活质量与满意度测量
社会学领域关于快乐与幸福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社会群体体验,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能够用以评价特定社会主观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社会学视角中的快乐测量主要表现为生活质量主观指标的构建过程。
社会学家意识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人得到幸福生活,人人感受快乐。因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快乐的状态,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社会学家对快乐的研究是以人群对社会状况的“认可”即满意程度为注意点的。[7]
1.2 国内的研究综述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的研究。1985年林南等首次在天津展开调查他们认为生活质量是对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因此研究以人们的主观态度资料为基础从22个方面测量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1987年,林南等又利用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数据从个体生活的13个方面探讨了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因果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林南所做的这两次研究侧重于生活满意具体领域的分析及与社会指标关系的探讨,为我国社会学领域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综观国内外关于快乐指数的研究,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关于快乐的思考从未停止过,说明快乐对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需要强调的是,快乐是最能够准确表达人类正向情感的概念,幸福、满意、效用、偏好等概念所包含的状况最终都是以主体自身愉悦、快乐的内心体验为根本尺度的。
快乐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身心体验。事实上,快乐虽然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但这种个体体验与感受决不是“主观随意”的。其实,不同的人对外物的刺激回产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不同的人,需要不同,因而对快乐的体验不同。本人认为,快乐是人们主客观统一性的产物。快乐是一种通过外物的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内在体验,并且通过主题评价,它随主体身心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快乐最终是通过主体感受的,因此快乐指数又称主观快乐感,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人们的主观快乐满足程度。[8]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忽视外界对主体的作用。
2 选题原因及意义
2.1 选题的原因
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为其继续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学生未来的人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思考的是,在素质教育口号下,孩子们是否享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快乐与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现在的生活以及学习,甚至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成长。作为未来祖国的培养人才,小学生的快乐、快乐感受与快乐指数,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
在东环小学实习期间,班上的敖文清同学是一个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女孩。在她的脸上,我看不到她天真烂漫的笑脸,看不到孩子们童年时代所应有的快乐。她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同学经常嘲笑她不写作业的行为。有一次我问她:“为什么不按时完成作业呢?”她闷闷不乐地回答:“不想写,我后妈不帮我在作业上签字。”到底是什么因素让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多了一份伤感,而少了一份快乐,我想这不仅是家庭、学校的原因,也许还存在其他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这就引起了我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我编制了《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题目涉及可能影响小学生快乐的9个因素(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 选题的.意义
此研究是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自编的问卷调查手段来来探究小学生的快乐程度,进而测算出小学生快乐指数。对于当代小学生的快乐指数实证研究的价值,笔者认为:
(1)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探究,是检测小学生精神状态的重要指标。对小学生“快乐指数”进行测量与分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快乐的感受,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有助于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掌握小学生的快乐状况,能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3)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使其感受到人生的积极意义,对于他们树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4)进行快乐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 研究的构想
3.1 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快乐的研究评述。
(2)小学生快乐的研究现状。
(3)对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4)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小学生快乐的影响因素,探索影响小学生快乐的根源。
(5)根据影响小学生快乐因素以及学生的心里特征,探索和谐、健康、完整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根据研究的结果现实,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小学生的快乐问题,净化小学生生活中的周边环境。
3.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2.1 对象
调查选取玉林市及乡镇两所小学两个班级四年级共110名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97份。
3.2.2 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自编《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共20个题目分别对玉林市东环小学和桂平市油麻镇中心小学两所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压力、学校生活、课余时间、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9个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体验。每道题采用李克特氏5点尺度计分的方法,学生从中选择一项符合自己的答案,统计时各项赋分分别为5、4、3、2、1。因此,本问卷关于快乐体验满分为100分,表示很快乐,最低分为20分,表示很郁闷。
(2)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3)访谈法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编制访谈提纲,对学生进行访谈。
3.2.3 数据处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3.2.4 研究假设
(1)父母的不同职业、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式影响学生快乐感的主要因素。
(2)儿童的年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3)城乡学校学生的快乐感现状不同。
(4)调查问卷中的9个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快乐感。
4 研究的创新点
(1)开展本课题研究,是在汲取国内外有关快乐指数、快乐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影响快乐的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制而成的《小学生快乐指数问卷》,编制问卷采用了专家评判法,同时征询了小学教师的意见以及吸取同学的意见认为这些题目是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的,保证小学生看得懂,能够测量出小学生的快乐感。
(3)本问卷以玉林市城乡两所小学的四年级两个班级的110位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具有代表性,只代表玉林市。
5 研究的进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六个阶段: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11月)
(1)选择研究课题。
(2)编制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
(1)选择毕业论文导师。
(2)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开题报告。
(3)完成调查问卷统计。
(4)开题报告会。
(5)上交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论文撰写、修改(2010年1月19日至2010年5月14日)
(1)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2010年5月17日2010年5月21日)
(1)打印装订,送交指导老师和相关专业评阅人评阅。
(2)提出答辩申请,由系学位委员会对我的毕业论文进行资格审查。
第五阶段:论文答辩(2010年5月24日至2010年5月28日)
(1)参加论文答辩会。
第六阶段:整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7日)
(1)整理毕业论文及相关材料,按照要求归档或上交,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惠雄,刘国珍.快乐指数研究概述[J].财经论丛, 2005, (3):29--36
[2]蒋自强,张旭昆.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348
[3]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00
[4]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57-66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J].理论学刊, 2002,(05)
[6]陈惠雄.“快乐”的概念演绎与度量理论[J].哲学研究, 2005,(09)
[7]林剑.幸福论七题——兼与罗敏
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 2002,(04)[8]徐建华,霍丽敏,赵睿.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