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经典3篇)
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养老问题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首先,我们发现农民普遍存在着养老观念淡薄的情况。在调查中,许多农民表示他们对养老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他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工作和家庭中,忽视了养老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许多农民在老年时面临着养老困境。
其次,调查显示农民的养老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和务工,这两者的收入相对不稳定。而且,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支撑起养老金的缴纳和日常生活的开销。此外,农民缺乏养老金的覆盖,很多农民在老年时依然面临着贫困和生活困难。
第三,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和参与程度较低。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不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服务机构,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农民在老年时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和保障。
最后,我们发现农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调查显示,农民对于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和医疗护理等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较为迫切。然而,目前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服务还比较薄弱,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综上所述,农民养老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民养老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提高农民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应加强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在老年时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福利。
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养老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困境,我们对农村地区的农民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首先,调查显示农民普遍认识到养老问题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大部分农民表示他们对养老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重视养老的规划和准备。他们意识到养老金的缴纳和养老保险的参与对于他们的老年生活至关重要。这种认识的提高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次,调查显示农民的养老经济基础有所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生产和务工来维持生计,而是通过创业、经营和其他形式的收入增加了家庭收入。这为农民养老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撑。
第三,调查显示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与度有所提高。随着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宣传和推广力度的增加,农民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和参与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享受到了养老保险的福利和保障。这为农民的老年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最后,调查显示农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农民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如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和医疗护理等。这为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养老问题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和服务。农民本身也应加强养老金的缴纳和养老保险的参与,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让农民在老年时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和福利。
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篇三
农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走不动了……”2015年央视春晚,莫文蔚的一首《当你老了》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所以养老也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近日,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的造成38人死亡、6人受伤的火灾,更是让养老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三门峡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提供的2014年人口与城镇化调查数据显示:全市总人口227.79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35.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65岁以上人口22.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95%;80岁以上人口3.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1%。
面对这么庞大的老龄人口,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才能让每位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享受安康快乐的晚年?
城市老人大多居家养老
家住三门峡市区黄河路东段69岁的王老太太有4个子女,其中3个都在外地工作,只有小女儿在三门峡,老人平时独自一人居住。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家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每天到邻居家串串门,和邻居聊聊天,遇到过年过节子女回来看望她,挺好的。“我不会去养老院,在自己家里舒服,我自己照顾得了自己。”王老太太说。
说起养老问题,家住文明路东段72岁的赵强(化名)一脸忧愁。“我想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去养老院养老,可是总担心这样对孩子不好,让孩子脸上无光。在家里养老吧,孩子们都忙,还得抽空照顾我,我不想让孩子们太辛苦,真是两难啊!”赵强说,他身体不太好,由儿子女儿轮流照顾,虽然孩子们都挺孝顺,但工作都非常忙,还得抽出时间照顾他,他于心不忍,想去养老院又没法给孩子说,害怕孩子多想,非常作难。
王老太太和赵强两位老人的说法代表了我市大部分老人的想法,或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或是出于各方面的顾虑,他们都选择了居家养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仅是像赵强这样的许多老人无法摆脱思想困扰,一些年轻人也因为“面子”问题坚决不让父母去养老院养老。“养儿防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肯定不会让父母去养老院的。”46岁的市民张高峰坚定地说。
据湖滨区车站街道办民政所的赵月琴介绍,统计显示,该街道6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0多人,但在养老院养老的人数不到100人,所占比例非常小,大部分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我们街道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赵月琴表示,一是城区的养老院都收取一定的费用,而该辖区很多老人经济条件比较差,无力负担养老院的费用;二是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人因为有子女,担心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所以即便经济上允许,也不会选择去养老院。
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工作人员也表示,和全国整体情况一样,我市目前在城区生活的老人绝大多数都是居家养老。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突出
和城市相比,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由于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较低,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了老年人与儿女分居比例和空巢比例,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大难题。”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社会学研究学者杜明国表示。
三门
峡产业集聚区农民冯秀丽今年63岁,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老伴儿走得早,所以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村里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这样,孩子们去外地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在家。”冯秀丽说,自己身体不错,家庭条件还行。而有些老人身体不好,必须靠儿子女儿照顾,“所以日子非常不好过”。6月6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老龄社会公共政策挑战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做了《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表明四成多的农村老人喜欢的养老方式是与子女同住,而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张雄称,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的主要原因包括生活不习惯、没有亲友熟人说话、生活费用过高等。这种现象在我市农村也存在,灵宝市大王镇71岁的李大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山东工作,小儿子在北京工作,两个儿子想让老人跟他们到城里生活,可是老人不愿进城。李大妈告诉记者,在城里不习惯,还是在村里自由,可一个人在村里就怕生病,一生病就没人照顾。
“农村养老方式非常单一,除了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去敬老院,一般都是在家里养老。”国家统计局三门峡调查队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曾对我市农村养老问题作过一个调查,在21名农村老人中,家庭养老的18名,占调查对象的85.7%。因为农村敬老院不需要缴纳费用,所以多是一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而民办养老机构屈指可数,在民办养老院养老的老人更是寥寥无几。
国家统计局三门峡调查队的调查报告同时提出,由于近些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导致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让农村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是大势所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绝大多数老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但是目前国内主流家庭结构已转变为只有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变得非常繁重。此外,人口流动的加快导致代际分离现象日益突出,中国有相当多的老人独守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即使是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年轻人,也因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而很难抽出时间给予父母更多陪伴,所以这也给养老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推广新的养老模式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城市,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模式都是可以大力推广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市在这些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典型经验。”市民政局老龄工作科工作人员表示。
养老机构养老是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种养老方式,但因为种种原因发展受到限制。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公办养老机构的运行情况比较好,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民办养老机构由于资金缺口较大,管理员待遇低、工作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经营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关闭。许多市民对养老机构养老提出了建议:关键是要提高服务水平,让老人住得舒心、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