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通用3篇)
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为了全面了解市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一项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势。在城市居民中,高收入群体占比较高,但也存在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和农村转移支付。
调研还发现,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存在差异。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薪金和经营净收入,其中工资、薪金收入占比较高。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经济收入占比较高。此外,城市居民还有一定的投资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相对较少。
调研还关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结果显示,近年来,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势,以及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更多。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这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相对不足有关。
此外,调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就业问题亟待解决。最后,一些特殊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如低收入劳动者和农民工,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
综上所述,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并且城市居民的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此外,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和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异。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应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增长。
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 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全面了解市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较高,这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势有关。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和农村转移支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调研还发现,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存在差异。城市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薪金和经营净收入,其中工资、薪金收入占比较高。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和转移支付,其中农业经济收入占比较高。此外,城市居民还有一定的投资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相对较少。
调研还关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结果显示,近年来,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势,以及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更多。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这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相对不足有关。
此外,调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就业问题亟待解决。最后,一些特殊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如低收入劳动者和农民工,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
综上所述,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应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保护,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均衡增长。
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 篇三
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YJBYS小编为你送上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
近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发改、统计等10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绝对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 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5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9元,增长2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2、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特点。
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构成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11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增加,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2670元,较上年增长19.6% ,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63元,较上年增长29.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工资性收入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经营性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特色农业起步良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5.8%,较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34.8%,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拉动效应明显。国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四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22%,较上年增长20.1%;农村转移性收入占8%,较上年增长11.8%。转移性收入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2.6%,较上年增长11.3%。农民财产性收入占2.0%,较上年增长26.9%。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全省及部分市对照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十,位次明显靠后;三是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超过90%,而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到国家政策严格调控,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反映出在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深刻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居民依赖工资、津贴等政策性收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全民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远未形成。农村居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达到90%,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定因素难以预料和控制,波动起伏难免;四是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2005年为3.55,2010年为3.68。
三、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灾害多发,增收基础不稳固。安康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平均海拔较高 ,坡陡沟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气候多变,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在中高山区的居民,经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扰。据统计,自2001-2010年以来,十年有八年受灾,全市因灾返贫人口总计达40万人,常年返贫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经核实,全市十县(区)全部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计有1269个贫困村、11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51.97%、47.74%,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极大,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工业实力较弱,增收主力不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统计的29类主要工业产品中,80%都是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9.6:39.9,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1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较弱。全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3个,低于全国平均的28个,其中80%以上为平均规模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传统型产业多,新兴科技含量产业少;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少;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一些领域难以进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负担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应在居民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没有稳健发展。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门路不宽广。基层政府技术干部奇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较少,茶叶、食用菌、畜牧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
4、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增收渠
道不通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是全市劳动力资源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大问题,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滚动存量约70万人,2011年度就有6.8万人难以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引导有条件的35万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从业人员达到68.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72%,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5、政策变化因素多,增收预期不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购买良种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效应,是增加各类津补贴以及工资福利的政策使然,这些政策虽然可望得到延续,但从国家政策上直接增加收入的空间必定受到限制,期望值不宜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