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社会调查报告【通用3篇】
生活垃圾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生活垃圾的数量急剧增加,给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活垃圾社会调查,以了解人们对于垃圾分类和处理的认知程度和行为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有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清楚如何正确分类垃圾,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这导致了大量的可回收垃圾被错误地投放到了其他垃圾桶中,影响了垃圾的再利用率。
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垃圾分类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不明显。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对垃圾分类的不重视,使得垃圾处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积极主动地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他们认为垃圾分类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受访者从小就接受了相关教育和培训,对于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标准非常熟悉,能够正确地将垃圾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增加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和意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垃圾分类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有效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生活垃圾问题,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生活垃圾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给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活垃圾社会调查,以了解人们对于垃圾分类和处理的认知程度和行为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垃圾分类行为。他们普遍认为,垃圾分类是一种环保的行为,能够减少垃圾的数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这一认识的存在,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然而,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困惑和误解。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准确方法和标准不清楚,导致了在实际行动中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供清晰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帮助公众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影响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垃圾分类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并不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得他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行为不够积极主动,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综上所述,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教育机构、媒体等各方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意识。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对于垃圾分类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文化。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生活垃圾问题,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生活垃圾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生活垃圾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因垃圾问题而引发的投诉在逐年攀升。从县河至关垭子,从水坪至向坝,从康家岭至丰溪,从工业园区到洛河,公路旁、河两岸成堆的垃圾随处可见,垃圾问题已是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环境问题,处理好农村垃圾问题,是根治农村脏、乱、差,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笔者对的垃圾问题作了一定的调查了解,从环保的角度结合当前全县农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我县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
我县有37万人,每天垃圾的产生量约为185吨,除城区在鄂坪九湾子建有一处垃圾填埋场,每天收运垃圾约30吨左右外,农村产生的垃圾,除305省道和乡镇所在地的部分垃圾在开始转运集中堆放外,其他大量垃圾随意乱丢乱倒。乡镇的垃圾处理多数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找一个偏辟的地方堆放而已,没有建规范的垃圾填埋场,没有达到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百里长廊”建设和“竹房城镇带”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程,305省道沿线的乡镇垃圾收运系统的硬件建设,垃圾车、垃圾池、垃圾桶等已基本配备,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就全县而言还存在不少问题,除城镇居民区稍好一点外,绝大多数乡镇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应付检查而已,少数乡镇几乎没有一个村的垃圾进行了处理,甚至连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垃圾也还是到处乱倒,臭水沟里到处都是垃圾,环境卫生状况极差。生活垃圾日集月累,致使往日人欢鱼跃的清澈池塘成了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的水中垃圾场;全县沿路、沿溪、沿住宅周围地带成堆的'垃
圾比比皆是。除了烂菜皮之类的生活垃圾外,多数是包装袋、塑料袋,还有破鞋子、农药瓶等白色垃圾,一经雨水冲刷污水横流,浸蚀土壤,污染水源,洪水带走最多的浪渣是垃圾,洪水过后溪流两岸滩林挂满“彩旗”(白色污染),这与漂亮的村居形象形成剧烈反差。(一)镇、村领导虽对垃圾处理工作引起一定重视,但工作力度明显不足。乡镇、村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虽对农村垃圾、污水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危害性以及当前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已引起重视,相当部分乡镇还积极地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大多数乡镇、村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工作尚停留在设想上、形式上,而对农村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管理、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未将该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大部分镇、村缺乏管理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时冷时热。
(三)农村垃圾的收运已有一定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由于我县乡镇所属村庄分布分散且部分村庄位置偏远,目前,在305省道沿线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垃圾,乡镇政府已开始组织专人、配备垃圾车、建设垃圾池和垃圾桶进行集中清运,其覆盖面较小且清运不够及时,90%以上的村庄垃圾没有清运和处理,由农户自由焚烧和倾倒,一些沟、河、交差地带等处成为垃圾集中投放地,“污水靠蒸发、垃圾等水冲”是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
二、我县农村垃圾处理难的主要原因
(一)环保意识不足。一方面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亟待增强。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分类的习惯,处理垃圾极为随意,形成垃圾量大、品种多,有的村虽然建了垃圾箱(池),但村民总是就近将垃圾倾倒在路边或河里等,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人民政府和责任部门,在处理垃圾的问题上,未能意识到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局限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存在简单堆放在偏僻处即算处理的短期行为。
(三)村级组织和群众参与管理的机制没有建立。各乡镇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及垃圾处理的组织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奖励等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村级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保洁经费筹措机制等都尚未建立或落实,群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还未形成,从而造成垃圾随处可见的现象。
三、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干部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广大农村群众是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激发广大农村群众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充分发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人民群众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要邀请专业人士或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以身边的事为素材,编印宣传材料,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地宣传垃圾对身体及农业生产的危害性,提高居民村民对垃圾危害性的认识,教育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垃圾分类和有序堆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洁净家园,从我做起”的新风尚。要规范村民卫生保洁公约,动员群众自觉投身村组卫生保洁工作,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知识进农家”等活动。
(二)建立“户分类、村转运、镇集中处理”的垃圾管理机制。
以国家正在组织实施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为契机,办好示范样板,争取扩大示范覆盖面;切实组织农户开展垃圾分类,将能还田堆沤还田,不能还田的有序堆放,使垃圾减量化;积极申报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扶持,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整合工作力量,创新工作方法,以“打造中国绿谷”为载体,发动全县上下积极开展“清洁”(清洁乡村)的主题实践活动,明确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首先突出解决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问题,根据工作需要从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委督办室、县政府督查室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题工作督查组,负责对全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和考核;同时进一步明确各乡镇各部门在清洁乡村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督促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本辖区范围内村庄垃圾处理工作。
(三)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自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