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新闻记者(精简3篇)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新闻记者 篇一
标题:深入基层,见证真实——我在乡村教育实践中的所思所感
近日,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参与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乡村教育实践中,亲身感受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也见证了农村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我首先走访了位于山区的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地处偏远,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我发现,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非常有限。尽管如此,学生们却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他们每天早早起床,走上一两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这种坚持和努力让我深感敬佩。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学校的资源匮乏,他们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在采访中,一位学生告诉我,他的家庭无法支付辅导班的费用,他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对教育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除了学生的努力,乡村教师也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走访中,我采访了一位年轻的乡村教师。他告诉我,他选择到农村任教,是因为他相信教育的力量,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改变命运。然而,他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教学资源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他说,尽管有困难,但他会坚持下去,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愿意付出一切。
在这次乡村教育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乡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乡村教育,为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作用,报道更多真实的情况,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新闻记者 篇二
标题:拓宽视野,见证希望——我在城市社区实践中的所思所感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有幸参与了城市社区实践,近距离观察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希望和改变。
在城市社区实践中,我选择了一座老旧社区作为观察点。这个社区曾经是一个以工厂为主的工业区,但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工厂逐渐关闭,社区陷入了经济困境。然而,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支持,这个社区开始了转型升级的新征程。我看到了社区改造的蓝图,包括修建公园、设立健身房、开展文化活动等,这些举措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
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对于社区建设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让每个居民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还看到了社区居民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自发组织各种活动,提高居民的凝聚力和幸福感。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令人振奋。
除了社区居民的努力,政府的支持也是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采访中,我了解到政府为了促进社区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加强社区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政府的积极参与为社区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希望。
在这次城市社区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窗口,也是居民幸福感的源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城市社区的发展,报道更多社区的好人好事,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传递更多的希望与正能量。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新闻记者 篇三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新闻记者)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记者,有编辑,有见习记者,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记者多。几乎每个记者都带有实习生,有的记者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记者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记者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 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记者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记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记者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记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记者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记者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记者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记者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记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记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记者,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
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记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记者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记者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记者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东方今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记者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编辑手中时,编辑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记者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记者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24小时》《帮办》和《世相》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记者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