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硕士开题报告(精选3篇)
历史教育硕士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教育;学生学习;教学方法
引言: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在历史教育中,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设计并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历史教育专业的学生,旨在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的认知和看法。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预期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还存在应用不足的问题;
2.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认可度较高,认为其能够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
3.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和价值观。
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通过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罗贤,李华.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研究,2018,(2):34-40.
[2] 张明,王丽. 培养学生历史文化自信心的方法与实践[J]. 教育科研,2019,(4):55-60.
历史教育硕士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历史教育;学生学习;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历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还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对学生历史学习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设计并开展实证研究,选择一所中学的历史课堂进行观察和访谈,旨在了解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最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预期得出以下结论:
1.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还存在应用不足的问题;
2.学生对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认可度较高,认为其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论: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通过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林琳,李强.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2018,(3):56-62.
[2] 王鹏,刘瑞. 数字化时代历史教育的新思路[J]. 教育现代化,2019,(5):43-47.
历史教育硕士开题报告 篇三
历史教育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和文献综述:
本论文课题是依据2003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并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探求更科学有效的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次新课程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2004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首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开始试验,到现在只有两年多的时间,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进行高中历史新课程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以下侧重叙述教学设计理论的历史轨迹。
(一)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
由于教学设计是融合了许多不同学科的重要理论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因此它的出现与发展同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学设计学的构想最初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迅速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提出了S-R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出现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它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从教学设计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出,程序教学是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上的依据。但在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已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一般来说,从这时开始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整合化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阶段(80年代至今)
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于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结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如赖格卢特的.精加工理论,藤尼森提出的概念教学理论等。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国,不同于自古已有的教学,这里所指的现代教学设计从1974年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问世算起,有30余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的人很少。浙江大学教育系盛群力和李志强合作编著的《现代教学设计》一书中对现代教学设计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作了较全面忠实的回顾,指出:"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步较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出版的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著作、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教学设计方面的论述。在人们眼里,教学设计大体相当于课时计划(教案设计),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暇也无需过多予以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四方面的力量参与:电化教育(技术教育)界的研究人员是第一支研究力量,他们起步早些,介入的人较多,有数本专著、教材推出。第二支研究力量是从事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皮连生教授十余年来致力于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也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应用。他们发表了一批论文和研究报告,出版了专著《智育心理学》。由李伯黍、燕国才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教育心理学》(1993)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首次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三支研究力量是教育论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翔实地介绍了日本的教学设计(授业最优化)理论和前苏联的控制教学论,在《教育研究》(1987)上发表了《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原理与课题》一文;高文教授关注教学模式的现代化研究,关注以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特征的教学设计理论。由李定仁主编的《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1994)和田慧生、李如密编著的《教学论》(1996)都分别开始专章论述"教学设计"。第四支研究力量是中小学教研人员。例如,广州市教研室主任任麦曦同志主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1996),吸引了广州市的众多教研员与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
近几年来,关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又有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更多这方面的专著、文章和教学设计案例。如由孙立仁著的《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2004),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中学各科教学设计的研究"课题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
设计》(2005)作为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开创了现代教学设计在我国大范围推广的先河;还有2006年钟志贤著《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等等。在历史学科领域,有关新课程下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学科教学的专著,有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其中张静、李晓风、姚岚、孙楠著的《历史学习方略》(2003),石蔷、齐渝华编著的《历史教学课例分析》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是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主编的《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2005),而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第一线,还需要大力推动历史教师真正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对于日后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测,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中某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认知过程,更不仅仅是外部种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应从人的整体发展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诸如学习动机等情感因素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反映。同样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是课程重要的开发者,也应该注重教师的能力特征和个性特征在教学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本论文课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由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方面可以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理论方面可以主要运用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的理论;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泛能教学设计、贯一教学设计、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混合学习等。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更有效地实现历史学习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教学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我国教学改革与研究中不断拓展。在经历翻译、介绍和引进国外教学设计研究成果的阶段后,目前我国已逐步进入了理论研究和实验阶段,表现在教学设计通论研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这些成果对发展教育理论和深化我国的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中,自觉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换为教学实验,对减少和克服传统历史教学僵化、呆板和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备课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教学设计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和要求不仅仅是教育技术方面的,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也值得我们借鉴。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下,对于传统性较强的历史学科教学而言,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有效结合学科教学的推广应用,在促进历史教师角色转换、对学习者的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都有迫切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