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优秀3篇)
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分析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投入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了当前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现状分析
1. 资金投入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入仍然主导,但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 投入方式单一:目前投入主要以财政资金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投入方式,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 投入机制不完善:目前的投入机制过于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导致投入效益不高。
二、问题分析
1. 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政府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 投入方式单一问题:缺乏多元化的投入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农村地区的特殊需求,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 投入机制不完善问题:现有的投入机制过于简单粗放,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性,导致投入效益不高,无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以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2. 引入多元化的投入方式: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引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以实现投入方式的多元化。
3. 完善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包括健全的审核评估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以提高投入效益和管理水平。
结论: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以及完善投入机制,可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益和可持续性,推动农村发展。
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探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改进途径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投入机制的改进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探讨了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改进途径,以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一、分析现有投入机制的问题
1. 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投入仍然主导,但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2. 投入方式单一:目前投入主要以财政资金为主,缺乏多元化的投入方式,限制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 投入机制不完善:现有的投入机制过于简单粗放,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导致投入效益不高。
二、改进途径探讨
1. 多元化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投入外,应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引入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2. 完善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投入机制,包括健全的审核评估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以提高投入效益和管理水平。
3.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各方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实施策略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改革的宣传,提高相关人员和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 建立协调机制:政府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加强与社会资本、农民合作组织等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3.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投入机制改革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
结论:通过多元化资金来源、完善投入机制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可以改进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农村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协调机制和完善监督机制也是实施改进措施的必要手段。
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篇三
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为了有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政协乡镇联络委员会分别组织委员在全县各乡镇进行了投入机制的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结构呈现良好势头
(一)政府投入抓示范,新农村建设起步好势头旺。
目前,全县共规划启动建设32个新农村示范村,其中:县上主抓了10个重点村,突出打造了3个亮点示范村,各乡镇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规划打造了至少1个示范村。县财政安排了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对实施省、市级新村扶贫工程建设的双河葡萄、竹海高坝、开佛龙门、佛梨四个村拨付了专项资金。各乡镇也结合自身的财力,对示范村安排了启动资金19万元。
(二)社会各界齐关注,筹措资金建设新农村。
据各乡镇摸底调查汇总反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程倍受社会的支持,其中:招商引资275万元,社会各界捐资12万元,农民自筹(含以劳折资)3777万元,占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的95.56%,户平投入3817元。金融企业也积极发挥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如:县农村信用联社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现已向全县20个乡镇的农户累计发放支农贷款3485万元。县农行也通过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1338万元。
(三)惠农政策落实处,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加强。
近年,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先后取消了向“三农”收取的“三提八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项目,减免了向“三农”征收的生猪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烟叶除外),全面取消了向“三农”征收的农业税。全面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业机械购置直补、生态建设直补等惠民直补政策。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同时,财政调整了支出结构,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二、新农村建设中,投入方面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建设新农村主体意识淡薄。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相当部分的村组干部、也还有部分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办法不甚了解,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情况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完全不知道。有相当部分的.群众就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把自己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对象。
(二)支农资金条块分割,投入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
在调研中发现,专项资金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问题。一是支农资金直接分配与管理的有发改、财政、科技、水利、农业、林业、国土、扶贫、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十多个部门,可想而知,其协调难度之大。二是支农资金除发改部门下达计划,财政部门拨付资金外,很多行业主管部门要按条条、块块投放资金到对口部门,这种历史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格局,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三是除了“资”出多门外,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上存在各自为政的思想,造成了项目申报和管理上往往不从实际出发,而是“投其所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有的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正由于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有的挪作他用,投资效益大打折扣。
(三)缺乏宏观调控措施,整合社会资金资源的力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乡镇、村领导普遍反映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启动资金严重不足,这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调查统计数据上也反映了这个事实。据全县各乡镇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中,财政及专项资金投入仅占1.75%。正由于缺乏宏观调控措施,各类社会资金绝大部分闲置或游离在外,没有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转,发挥的作用不大。
三、建立新农村投入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认真总结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全民参与。要通过深入的宣传和教育,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目标要求及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通过宣传教育,确立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用好用活村民自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干、实干、巧干”的意识。要认真总结文明新村建设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群众“动自己的手,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钱,建自己的家”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户户建家,人人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整合支农资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良好运行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针对支农资金切块、专项“戴帽”较多、投入分散的状况,以新农村建设工程为平台,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编制年度投资指南,合理界定支农投资范围,改革支农投资分配与管理体制。要统筹协调、集中安排各类支农资金,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等委托权,促进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的激励机制。要在试点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以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做到对使用效益显著的项目单位,在今后的项目申报和资金安排上给予优先考虑。要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要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调整存量,重点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建设方向发展。新增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新增预算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并集中使用。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三)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企业,实施城乡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作用。要给予支农信贷业务税收、不良贷款核销、因信贷支农需要而必须保留的亏损金融网点予以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等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各类金融企业支持农村基础建设,支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上规模、有特色、科技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县域内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弥补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展商业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并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同时,要鼓励设立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营销策略,为新农村建设作好金融服务。
要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资转向农村,特别是鼓励大中型项目到农村去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要通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灵活性,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物质奖励和多种形式的精神奖励,正确引导企业到农村投资和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引导农业类企业到农村去创业,并实行一企业帮助一个村或者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带动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适合的方式求得发展。要引导企业家们为新农村建设献爱心,开展“一帮一、手牵手”活动。包括帮助农民开发产品、融资担保、开拓市场、技术培训。也可以定点招收帮扶村的农民到企业务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带出一批创业的骨干,回乡创业。也可在教育、医疗、道路、房舍、农田设施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要通过投入的规范和调整,建立受益群众出大头,各级政府投入点,政策优惠减免点,金融信贷支持点,包扶单位赞助点,社会各界捐赠点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