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最新3篇)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调研,分析了该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引言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该行动的具体开展情况,以及其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80份有效问卷。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座谈会,与相关部门和农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调研结果
1. 联村联户的开展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农村地区联村联户行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开。大部分地区都成立了相应的联村联户工作组织,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参与,实施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
2. 为民富民的成效
通过对农民收入的调查发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在种植、养殖、旅游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收益。
3. 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策的宣传不到位,许多农民对该行动的了解仍然有限。其次,一些地区在落实具体帮扶措施上存在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此外,一些农民在参与行动过程中面临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四、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认知度。
2.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供相关技术和管理支持。
3.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帮扶措施的有效实施。
4.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开展情况,并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该行动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为民富民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为民富民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该行动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该行动的建议。
一、引言
为民富民行动是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次调研旨在分析该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以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式。我们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80份有效问卷。同时,我们还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三、调研结果
1.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为民富民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实施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
2. 农民收入提升
调研结果显示,为民富民行动对农民收入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在种植、养殖、旅游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同时,一些农民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进一步增加了收入来源。
3. 社会效益
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首先,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通过参与该行动,摆脱了贫困状态,提高了生活品质。其次,农村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
四、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为民富民行动中来。
2. 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其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
3. 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4.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该行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参与意愿。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分析了为民富民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我们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民富民行动将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我局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要求,迅速投入帮扶行动中,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摸底调查,科学合理规划,扎实有效地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确保全年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崇联领办发〔20xx〕21号《关于做好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督导检查的紧急通知》精神,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开展摸底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于家湾村共有7社397户1657人,耕地面积4811亩,人均2.9亩,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80元。共有贫困户220户,贫困面占全村总户数的55.4%。我局在县委统一安排的基础上,结合于家湾村贫困状况,扩展帮扶范围,确定采取“132”帮扶方式,即:县民政局联系锦屏镇于家湾村1个村,科级干部每人联系3个贫困户,一般干部每人联系2个贫困户。我局共有科级干部7人,一般干部10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共联系贫困户41户,占到了全村贫困户总数的18.6%。
二、行动开展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各项会议精神,一是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收看了甘肃卫视频道直播的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实况,及时召开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动员大会,进一步统一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思想意识,号召积极投入到行动中。二是组织单位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省、市、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领导讲话精神和《崇信县关于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方案》,深刻理解“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三是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制定了《崇信县民政局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和行事历,布置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活动专栏,通过深入贯彻学习,为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保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顺利开展,成立了崇信县民政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2名副局长和老龄办主任任副组长,抽选各科室业务能力较强的4名一般干部为成员,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办公室,承办日常事务。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摸底调研,科学规划
一是准确确定联系户。为确保“双联”工作取得实效,我局主要领导带领班子成员以及工作人员与锦屏镇包村领导、村两委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把特困家庭筛选做为帮扶重点,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农户广泛宣传,调查研究村情户情,合理确定联系户。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联系户家中进行全面摸底调研,重点了解贫困户家庭状况、生产生活条件、经济收入、查看住房条件、贫困原因和群众目前最需要解决和最关注的难点问题,并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填写联系卡,把调研结果详细登记在册。
二是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帮扶户的家庭现状及具体情况,制定了合理的年度帮扶计划、8年帮扶规划,明确了近、远期帮扶措施和目标。积极扶持发展主导优势产业,采取逐棚提升的办法,帮助村社和菜农对全村所有菜棚进行标准化管理,培育高标准蔬菜种植示范点1处,新修日光温室100座,小拱棚400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人均1.5亩。同时,统筹指导于家湾村基层民主和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协助改善基础设施,亮化周边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帮扶,使联系的.41个贫困户逐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收625元,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稳步脱贫,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水平。
三是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春耕之际,由于常年风吹日晒,蔬菜工棚已破损,蔬菜专业合作缺少周转资金,我局干部职工自掏腰包筹集资金8000元,帮联系户购买菜棚竹竿8000根,为每个联系户购买化肥3袋。计划年内为于家湾村筹资帮扶资金5万元,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3万元,配送农业科技知识图书500多册,召开群众座谈会5场(次),参会群众人数645人,聘请专业人员,举办政策宣传和农业种植技术培训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20余份。帮助联系户解决无息贷款、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等困难45件,协调31户联系户推销果蔬菜4.5吨,输转劳动力4人。认真开展摸底调研,确保金秋助学活动取得实效,积极开展“亲帮亲、户帮户”主题实践活动,帮扶丧失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空巢”老人6名,帮扶20xx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至2500元之间的贫困“边缘户”11户,有效缓解了联系户实际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工作有序开展。但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双联”行动的认识不到位,片面的理解为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下农村就是为帮扶村和帮扶户提供物质、信息,导致帮扶户对此行动的期望值过高,主动行为不高,自我发展信心不足,存在等靠要的现象。二是帮扶村的整体规划缺乏统筹安排,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指导,专业性、前瞻性、指导性不强,致使帮扶单位与帮扶村制定的帮扶计划落不到实处。三是帮扶致富计划不全面,思路不够宽,眼光不够远,方法不够多。
四、下一步帮扶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要加强统筹安排。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把本职工作同帮扶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促进两不误,保证帮扶行动顺利开展。二是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准确定位,进一步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努力改善于家湾村基础设施条件。三是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意愿,帮助群众理清思路,依托现有的特色产业基础和条件,壮大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特色产业,并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展致富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