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精简4篇】
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传统食品之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在端午节期间会食用粽子。而在各地风俗中,粽子的种类和制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粽子多为甜味,以糯米为主料,包裹着豆沙、红枣等馅料;而在北方地区,粽子偏向咸味,以糯米和肉类为主料,如猪肉、咸蛋黄等。此外,粽子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南方的粽子多为三角形,而北方的粽子则多呈长方形。
二、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受访者会参与或观看龙舟比赛。龙舟比赛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在龙舟比赛中,选手们坐在长长的龙舟上划桨,通过协作和默契,争夺比赛的胜利。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团结的精神。
三、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两大特色植物。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端午节期间采摘艾草和菖蒲,并用于祭祀和驱邪。艾草和菖蒲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祭祀的作用。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前或悬挂在房间内,以保佑家庭的平安和健康。
综上所述,粽子、龙舟比赛、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活动和物品。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共同回忆和传承的文化记忆。
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是赛龙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会参与或观看龙舟比赛。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在龙舟比赛中,选手们坐在长长的龙舟上,通过划桨的方式竞逐比赛的胜利。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传统食品之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受访者在端午节期间会食用粽子。而在各地风俗中,粽子的种类和制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粽子多为甜味,以糯米为主料,包裹着豆沙、红枣等馅料;而在北方地区,粽子偏向咸味,以糯米和肉类为主料,如猪肉、咸蛋黄等。此外,粽子的形状也有所不同,南方的粽子多为三角形,而北方的粽子则多呈长方形。
三、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两大特色植物。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会在端午节期间采摘艾草和菖蒲,并用于祭祀和驱邪。艾草和菖蒲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祭祀的作用。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前或悬挂在房间内,以保佑家庭的平安和健康。
综上所述,赛龙舟、粽子、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活动和物品。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共同回忆和传承的文化记忆。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三
2012年6月23日(22-24日为法定节假日)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
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这是端午节的第一个由来。
端午节的.第二个由来是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由来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诗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由来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军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风俗调查报告 篇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
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游百病
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