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硕士开题报告【经典3篇】
药学硕士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药学硕士开题报告—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研究
研究背景: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由于它们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药物效应的改变。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
1. 收集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2. 通过体外实验,模拟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 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4. 分析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机制,如药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等。
研究方法:
1. 文献调研:收集相关文献,对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2. 体外实验: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模型,研究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 动物实验: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4.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机制。
研究意义:
1. 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避免或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2. 提高药物疗效,优化治疗效果;
3. 对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研发和设计提供参考。
预期结果:
1. 揭示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规律;
2. 分析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3. 提出相应的临床应用建议,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研究计划:
1. 第一年:文献调研,收集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 第二年:进行体外实验,研究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 第三年:进行动物实验,观察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4. 第四年: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
预期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次;
2. 获得药学硕士学位,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 为临床药物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药物合理应用。
药学硕士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药学硕士开题报告—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背景:
纳米药物是指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纳米药物具有药物释放控制性好、靶向性强、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其在药物传输、靶向治疗、抗肿瘤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并优化纳米药物的制备工艺,提高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内容:
1. 纳米药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包括纳米载体的选择、药物包封技术等;
2. 纳米药物的药物传输研究,探究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
3. 纳米药物的靶向治疗研究,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表面性质,实现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治疗;
4. 纳米药物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探究其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
1. 纳米药物的制备:选择适当的纳米载体和药物包封技术,制备纳米药物;
2. 体外实验:利用体外细胞模型,研究纳米药物的药物传输特性;
3. 动物实验: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观察纳米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其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4. 分子生物学实验:通过细胞实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纳米药物的抗肿瘤机制。
研究意义:
1. 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2. 优化纳米药物制备工艺,提高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3. 对纳米药物的抗肿瘤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预期结果:
1. 揭示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2. 优化纳米药物的制备工艺,提高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3. 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次;
4. 获得药学硕士学位,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计划:
1. 第一年:文献调研,收集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 第二年:进行纳米药物制备工艺研究,选择适当的纳米载体和药物包封技术;
3. 第三年:进行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纳米药物的药物传输特性和靶向治疗效果;
4. 第四年: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纳米药物的抗肿瘤机制,撰写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
预期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2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次;
2. 获得药学硕士学位,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提高肿瘤治疗效果,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药学硕士开题报告 篇三
药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引导语:开题报告就是确定了课题研究方向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药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选题意义和背景:
万古霉素(Vancomycin, VCM)是糖肽类抗生素,1958 年被美国 FDA 批准上市。万古霉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本品主要对革兰阳性(G+)菌具有强大的.杀菌活性,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以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MRCNS)[2].根据 2012 年中国 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MRSA 和 MRCNS 检出率分别平均为47.9%和 77.1%[3].由于医院内上述耐药菌感染日趋严重,万古霉素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然而,万古霉素具有肾、耳毒性,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或听力丧失,这些不良反应在老年人中更易出现。因此,安全有效的应用该药物,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对患者的损害,并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研究涉及新生儿、成年人、肥胖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等人群。Sanchez 等[4]在141 例应用万古霉素的患者中发现,老年人(≥65 岁,n=40)清除率(Clearancerate, CL)和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分别为(2.24 ± 1.2)L·h-1和(43.7 ± 5.1)L,而年轻人(<65 岁,n=101)CL 和 V 则分别为(4.03 ± 1.7)L·h-1和(28.4 ± 5.3)L,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课题组前期已建立成年患者万古霉素PPK 模型,可以为临床制定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本研究拟建立老年患者万古霉素 PPK 模型,辅助临床实现个体化给药。
3、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1 方法学简述
2 EMIT 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老年患者万古霉素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4、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研究应用 NONMEM 法初步建立了老年患者万古霉素 PPK 模型,考察了年龄、体重、肾功能、合并用药对万古霉素清除率的影响,发现 CLCr是万古霉素药动学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最终模型稳定、有效,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5、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 ageing and health:Achieving health across the life span[J].2001.
[2] Rybak MJ. Th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vancomycin[J]. Clin InfectDis, 2006,42 Suppl 1: S35-39.
[3] 汪复, 朱德妹, 胡付品,等。 2012 年中国 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5) :321-330.
[4] Sanchez J, Dominguez A, Lane J, et 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vancomycin in adult andgeriatric patients: comparison of eleven approach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and therapeutics, 2010,48(8): 525-533.
[5] 肖永红, 陈佰义, 何礼贤,等。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剂量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11): 641-646.
[6] 陈佰义, 管向东, 何礼贤。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2011 版)[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1,30 (8): 561-573.
[7] Anderson RC, Worth HM, Harris PN, et al. Vancomycin, a new antibiotic. IV. Pharmacologic andtoxicologic studies[J]. Antibiot Annu, 1956: 75-81.
[8]
Pfaller M, Krogstad D, Granich G, et al.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five assay methods forvancomycin: bioassay,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radioimmunoassay, and fluorescence immunoassay[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984,20(3):311-316.[9] Li L, Miles MV, Hall W, et al. An improved micromethod for vancomycin determination by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1995,17(4): 366-370.
[10] Saunders NJ, Want SV, Adams DJ. Assay of vancomycin by fluorescence polarisationimmunoassay and EMIT in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1995,36(2): 411-415.
[11] Peckman HJ, Dupuis RE, Sawyer WT, et al. Vancomycin serum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renal dysfunction: a comparison of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and the enzyme-multipliedimmunoassay technique[J].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1996,18(6): 647-653.
[12] Farin D, Piva GA, Gozlan I, et al. A modified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ancomycinin plasma and tissues and comparison to FPIA (TDX)[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analysis, 1998,18(3): 367-372.
[13] Walker CA, Kopp B. Sensitive bioassay for vancomycin[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chemotherapy, 1978,13(1): 30-33.
[14] Fong KL, Ho DH, Bogerd L, et al. Sensitive radioimmunoassay for vancomycin[J]. Antimicrobial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81,19(1): 139-143.
[15] Jehl F, Gallion C, Thierry R, et al. Determination of vancomycin in human serum by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85,27(4): 503-507.
[16] Morse GD, Nairn DK, Bertino Jr JS, et al. Overestimation of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s utilizing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 in patients on peritoneal dialysis[J]. Therapeutic drugmonitoring, 1987,9(2): 212-215.
[17] Abu-Shandi KH. Determination of vancomycin in human plasma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09,395(2):52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