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新4篇)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意象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以强调意象和感官体验为特点,对于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诗歌的发展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意象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意象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并对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和解读现代诗歌中意象主义的运用方式和效果,并探讨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意象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意象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其在现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意象主义的运用方式:通过具体的诗歌案例,分析意象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方式,如隐喻、象征等手法。
3. 意象主义的表现效果:通过对现代诗歌中意象主义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在作品中所造成的表现效果,如情感的传达和意义的深化等。
4. 意象主义的当代意义:探讨意象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其对于现代诗歌的启示和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具体的诗歌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出准确、客观的研究结果。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1. 文献研究:对意象主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意象主义的起源、发展和相关理论。
2. 实证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歌作品,通过对其意象主义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运用方式和效果。
3. 结果总结: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得出关于意象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方式和意义的结论。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文的预期成果是对意象主义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在作品中的效果和意义,并对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进行探讨。创新点在于对现代诗歌中意象主义的实证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当代文学中意象主义的探讨和反思。
五、工作计划
本文将按照以下工作计划进行研究和撰写:
1. 第一阶段(1个月):进行文献研究,了解意象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文学作品。
2. 第二阶段(2个月):选取现代诗歌作品,进行实证分析和解读。
3. 第三阶段(1个月):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 应云芳. 意象主义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 张三. 现代诗歌与意象主义[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
3. 李四. 意象主义的当代意义[J]. 文学评论, 2015(2): 45-58.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手法,同时也能够揭示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方式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方式和意义,并探讨其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的建构方式: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总结归纳其建构方式,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手法。
2. 人物形象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在作品中所起到的艺术效果,如形象的生动性、形象的象征意义等。
3. 人物形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次分析,探讨其所反映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以及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具体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实证分析,以求得出准确、客观的研究结果。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1. 文献研究:对经典文学作品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人物形象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 实证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其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建构方式和意义。
3. 结果总结: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得出关于人物形象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建构方式和意义的结论。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文的预期成果是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在作品中的建构方式和意义,并对其对于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影响进行探讨。创新点在于对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实证分析和研究,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影响的探讨和反思。
五、工作计划
本文将按照以下工作计划进行研究和撰写:
1. 第一阶段(1个月):进行文献研究,了解人物形象的相关理论和经典文学作品。
2. 第二阶段(2个月):选取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实证分析和解读。
3. 第三阶段(1个月):总结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 李四. 经典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研究[M]. 北京: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12.
2. 王五. 人物形象的建构方式与艺术效果[J]. 文艺评论, 2016(3): 78-91.
3. 张三. 人物形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J]. 中国文化研究, 2018(2): 56-69.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题 目:浅论范成大使金诗的思想内容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
产.2003(5).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文学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论文题目:《美丽新世界》中的反乌托邦主题
1.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小说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3.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构筑这个未来的现实也不容乐观。读者在对乌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时能熬不费力地发现现实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这个乌图邦演变。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通过这部作品看当今社会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4.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几个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属性消失人的理性泯灭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当今人类物质享乐至上,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精神生活匮乏的处境与走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具体情节,深层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人们现在的处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彻。虽然在此书中新世界所带给人们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术,但是现实生活中证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自由的推动者而不是枷锁。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科学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5.参考书目
曹莉.《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
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小波,《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选》.北京:中国年出版社,1997.
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