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最新3篇】
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一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办公楼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大多数办公楼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空间利用不合理、能源消耗过大等。因此,本毕业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办公楼,既能满足现代办公需求,又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首先,本设计将注重空间利用的合理性。通过充分利用每一平方米的空间,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办公楼的工作效率。例如,我们将设计一种开放式办公区域,以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此外,我们将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会议室、休息区和办公室,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其次,本设计还将注重节能与环保。我们将采用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办公楼的能源消耗。首先,我们将在办公楼的外墙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以利用太阳能供电。其次,我们将采用高效的绝缘材料,以减少能量的传导和散失。此外,我们还将设计一种智能灯光系统,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来调节照明亮度。
最后,本设计还将注重员工的舒适性和健康。我们将设计一个通风良好的办公楼,以确保员工在工作时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此外,我们还将为员工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如绿化庭院和健身房,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
在本毕业设计中,我们将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现有办公楼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我们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具体的办公楼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最后,我们将通过模拟和实验验证,评估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本毕业设计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办公楼设计方案,为未来的办公楼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加深对办公楼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办公楼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的办公楼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空间利用不合理、环境影响较大等。因此,本毕业设计旨在通过设计一种创新的办公楼,解决现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办公楼设计方案。
本设计将着重解决办公楼空间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我们将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楼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我们将设计一种灵活的空间布局,以满足不同办公需求。例如,我们将设置可移动的隔断,以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调整办公室的大小和形状。此外,我们还将设计一种多功能的公共区域,可以满足员工的休憩和交流需求。
另外,本设计还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我们将采用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办公楼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首先,我们将在办公楼的外墙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以利用太阳能供电。其次,我们将采用高效的节能设备,如LED照明和智能空调系统,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此外,我们还将使用环保材料和建筑技术,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本设计还将注重员工的舒适性和健康。我们将设计一个舒适、安静和充满自然光线的办公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我们还将提供健康的饮食和运动设施,以帮助员工保持身心健康。
在本毕业设计中,我们将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现有办公楼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我们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具体的办公楼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释。最后,我们将通过模拟和实验验证,评估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本毕业设计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提出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办公楼设计方案,为未来的办公楼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加深对办公楼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篇三
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引导语: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来源、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大纲、参考文献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办公楼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
1、选题意义和背景。
1.1研究背景。
在低碳时代的大背景下,高科技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行业的企业,普遍想打造企业自身低碳形象。高科技园区内的建筑是各类高科技企业表现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占据主要形象的各种办公研发类建筑,往往成为高科技园区内的标志。如果在办公研发建筑的设计中融入低碳设计方法,将使其更加符合企业形象和时代特征,创造更为适宜的办公环境,会成为高科技园区内办公楼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高科技型企业办公、研发等功能的办公楼设计上,也随着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而不断成熟起来可,到注重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的开放式空间的出现从早期的满足基本功能,在其需求即计,而今到加入信息时代的高科技特点(高速电梯、空调、再到后来的庭院式及人性化设计算机网络、楼宇自动化等)。注重低碳技术和节能手段的运用,为工作人员提供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新的目标。
1.2研究意义。
在中国每建1平方米的住房,将向大气中排放约0.8吨的碳。我国已有的约400亿立方米建筑,95%以上的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建筑业是高资源消耗行业,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是所有行业里比率最高的。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于我国兑现哥本哈根会议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节能减排是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公共建筑,特别是办公建筑,建设量大,并且在单位建筑能耗上远远高于住宅等类型的建筑,在建筑的节能减排上有着更多需要探讨的方面。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由于其直接服务于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以及相关的新的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园区内部各类办公建筑有着更为明显的对于低碳一一这一时代主题发展的诉求。
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高科技园区快速发展,园区办公楼建筑的建设量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国内各地区以及各个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还有相当多的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在其设计上没有考虑能源消耗等问题。很多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设计仅仅只是满足于对功能的基本需求,并没有创造出一个能激发企业员工工作激情的工作环境,并未能加入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元素,反映高科技特征。特别是许多诸如新能源等高科技行业企业在对于节能减排、减少建筑能耗等方面的考虑仍然很少,未能反映出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本文正是希望对于在低碳背景下的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探索符合于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的低碳设计策略。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关于低碳建筑/绿色办公楼的既往研究虽然低碳建筑的概念提出时间并不长,但是国外在相关学科领域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且可以从以往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中吸收相关成果。美国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LEED标准,对公共建筑、住区、独栋住宅以及既有建筑改造等都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当前世界各国中最完善和最具有影响力的指标体系。英国、德国、丹麦、口本等国家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制定了相关建筑节能标准,推广低碳建筑技术。
英国制定了“气候变化计划书”,设立了长期的CO2减排目标:至2050年实现CO2减排60%,并争取在2020年实现减排26-32%.设立了“生态住宅评估”,体系(BREEAM,英国政府将政策的重点放在对于新建住宅上面,并计划于2016年实现所有新建住宅零碳排放目标。贝丁顿零碳社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的社区,在采暖上以内含氢气的三层玻璃应对英国漫长的冬季,在通风上以风力驱动的热压“风帽”作为室内新风来源,以太阳能光电板产生的电能供小区使用,在满足社区居民现代舒适生活的同时,实现了零碳排放的目标。
德国制定了生态导则LNB.在政策上积极鼓励民众使用太阳能,并可以把富余的电力能源导入城市供电系统,居民可以赚取部分费用以提高居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兴趣;利用当地原生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积极推行模数化、标准化结构装配;并对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政府资助。在2009年,德国开始禁止建造没有配备隔热设施或者没有配备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席立尔山的太阳能社区,拥有50栋太阳能居民房和1栋大型商住两用房,整体全年生产的用于电力及供暖的能量超过了住户本身的需求,实现了100%的无污染零碳排放。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政府于2009年3月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应对计划,其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城市。为实现零碳城市的目标,哥本哈根先后提出共50项措施。主要包括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制定严格的建筑标准,并进一步推广节能建筑;鼓励垃圾回收利用,同时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除提倡电力车、氢动力车等城市绿色交通外,哥本哈根还推行“自行车代步”.作为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市内的三分之一的通勤往来都是通过自行车,90%的居民拥有自行车。
国内则针对建筑节能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关标准,大力研究相关节能建筑材料和构造,特别是对屋顶隔热材料、墙体保温材料和构造、门窗构造等,改善了建筑的能源消耗状况。同时,绿色建筑也有了一定发展,但在低碳建筑的研究上起步较晚,随着政府建设低碳社会的力度
的加强以及民众和企业的大力参与,低碳建筑也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将低碳城市与低碳建筑作为世博会的重点,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思想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上海世博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采用了顶部利用颜色鲜艳的风帽捕捉风能发电,太阳能集热装置吸收太阳能发电,屋顶绿化吸收COZ,并利用黄浦江水作为建筑的空调系统等技术手段。
3、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出发,在实际调研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以及低碳建筑等的概念与特征进行阐述,对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发展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对以高科技产业为载体的科技园区办公楼与园区规划的关系、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中的各种低碳策略进行了研究。并以武汉新能源办公楼建筑方案这一具有一定典型性和前瞻性的设计为例,阐述其中应用的相关低碳策略,以碳计算清单的数据为基础,说明方案中应用的相关低碳策略的减排效应。
(1)低碳高科技园区办公楼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于低碳建筑的基本概念的解析,以及对于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分析,阐明高科技园区办公楼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园区办公楼的能耗特点的研究,找出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整理出高科技园区办公楼设计的低碳原则。
(2)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的低碳策略在明确了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能耗特点基础之上,针对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的特性(如与高科技产业密切相关),对其在新能源利用、建筑围护结构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自然通风与采光、建筑遮阳等各方面的具体减碳效果结合调研的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实例等进行研究,并以武汉新能源办公建筑方案的设计为实践案例作出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以减少建筑碳排放为基本出发点,对相关的技术手段与设计方法作出总结,针对碳排放做定量计算,阐述高科技园区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低碳策略。
4、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建设蓬勃发展,各地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而低碳,已经成为时代发展前行的必然趋势,是各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
高科技园区办公楼是高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形象。
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速度迅猛,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科技园已有数百个,园区企业更是数以万计。但是,总体上来看,许多园区办公楼的建设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形象不佳、西晒严重、施工质量差等问题突出。同时,还面临着园区政府和企业领导思维观念的难以转变,片面的将以往根深蒂固的工业园区形象移植到对高科技园区形象的理解中去。这些都是与高科技园区自身形象不符的,打造低碳办公楼,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是高科技园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行业在这一特定建筑类型上的具体低碳体现。
5、预期的结果。
从园区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低碳策略。在对周边环境和场地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与公共轨道交通便利结合,以现状为基础创造更为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和利用基地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等。在办公楼布局上重点考虑风向的作用,并针对本项目零碳目标,提出以武汉东湖高技术科技园区企业现有的产品为基础,在设计中重点利用相关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利用设备,加大自身能源来源。同时,在室内设计中,注重对本项目自身的内部光环境和热环境的营造。
高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产业的低碳化促使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发展与其相适应,相互影响,不仅从建筑领域,更从高科技园区整个生态系统上,促进了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化。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化,要以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为基础,积极采用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产品,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并积极增加建筑自身碳汇来源。
6、参考文献。
[1]Niklaus Kohler, Sebastian MofFatt. Life-cycle Analysi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2004, 26 (2-3): 17-21
[2]Peter F.Smith. Architecture in a climate of change. Architecture Press, 2001
[3]Ken Yeang. The green skyscraper一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 Prestel, 1999
[4]McKlintock. Case Study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Naturally Vented, Double Skin Facade Performance, Proceedings of ICBEST 200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ilding Envelope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Ottawa, Canada, 2001,2: 187-193
[5]Phyllis Richardson. XS: Small Structures, Green Architecture. Universe Books, 2007
[6]Woodrow Clark III.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Design Handbook: Green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Butterworth-Heinemann, 2010
[7]HRH the Prince of Wales. Green Living: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izzoli Iintl Pubn, 2010
[8]Alison Kwok,Walter Grondzik. The Green Studio Handbook: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for Schematic Desig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9]Ken Yeang.TheSkyscraper一The Basis For Designing Sustainable Intensive Buildings. Prestel, 1999
[10]Thomas Herzog. Solar Energy In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Prestel, 1998
[11]Victor Olgyay. Design With Clima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2]Mcihael J Crosbie. Green Architecture, A guide to sustainable design. WashingtonDc: AIA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