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经典3篇】
大学生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需求调查
1. 背景介绍
在现代社会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需求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心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2.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健康状况、社交活动以及生活需求,为进一步关注老年人问题和提供相关服务提供参考。
3. 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城市中老年人较为集中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社交活动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需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生活状态:大部分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和社会关系支持。但是,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和社会活动的减少,他们面临着孤独、无聊和缺乏社交的问题。
(2) 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比例较高。同时,他们对于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需求也比较迫切。
(3) 社交活动: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主要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参加文体活动、养老俱乐部等方式进行交流和社交。然而,目前社区提供的社交机会和活动较为有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 生活需求: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法律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方面。他们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生活。
5. 反思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识到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需求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服务老年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2) 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宣传力度,提供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咨询。
(3) 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4) 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陪伴。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需求,为关注和服务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支持。
大学生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1. 背景介绍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活动。
2.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表现以及他们的需求,为提供相关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提供参考。
3. 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农村地区的小学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了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心理健康问题、生活状况以及对心理支持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4.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孤独感和焦虑情绪: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孤独感和焦虑情绪。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担忧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一大问题。
(2) 学习压力和自卑感: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普遍较低。
(3) 行为问题和攻击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攻击性和行为问题,这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有关。
(4) 心理支持需求:留守儿童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爱,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学校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
5. 反思和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信心。
(2)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支持体系,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
(3) 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提供相应的学习和生活支持。
(4) 增加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关注和帮助留守儿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篇三
大学生暑期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走访留守儿童——关于农民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作为子女的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即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16岁以下(包括16岁)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父母亲其中一方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正文: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群体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频频引起社会各界侧目,让人们觉得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据资料显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教育,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应学校号召,为了正确认识国情、深入了解社会、提高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借暑假机会进行社会实践,由于家住农村,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本着学校要求的“就近原则”,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自然而然地成为我此次社会实践的对象。经过几天时间的构思、收集整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带着一份好奇和几许期待踏上了漫长的家访之路,在有关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村民们的热情帮助和极力配合下,我走访了我村共28个组(据村委介绍我村除去统征人口目前总共28个组)的社员,对符合条件的目前未外出的留守儿童(因为有几位家长已带着孩子外出,家中空无一人)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收集到50份有效调查问卷(附后),并获得了一系列数据和一些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调查日期,有8位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4位孩子的母亲外出务工、39位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其中包括父母离异者)。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大多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并且大多数都是在婴幼儿期或者还属学龄前儿童时都已离开父母温暖的怀抱,跟随年迈的老人一起生活。另外虽然有部分幸运的孩子是由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亲自照顾,但是由于不能同时拥有父母双重的爱,心中难免不舒坦,再加上外出的家长在外打工所持续的时间不等,短的至少已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最长的已有长达16年之久。家访过程中,我还了解到部分家长由于心系赚钱,已持续有好几年不曾回家探望家中的儿女。让原本就渴望他们关爱的孩子们一次次的化希望与盼望为失望,一次次的由兴奋与激动变为深感无助,一次次的觉得他们的父母已然不再爱他们、已然将他们深深遗忘。让那幼小的心灵倍受打击,留下无言的伤痛,并且伤痛在无形中扩散,扩散得肆无忌惮!再看到同龄伙伴可以无忧无虑地同时拥有父母亲双重的关爱,可以时刻承欢父母膝下,那早就伤痕累累的小小心灵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通常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日常行为粗暴蛮横、脏话连篇、易于发怒、脾气多而暴躁、易冲动、怒则打人摔东西;有的孩子故意与家长逆反或者经常沉默寡言、不合群、胆小,敷衍了事、马马虎虎;有的孩子由于渴望更多的关爱,喜欢借故向别人撒娇,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 ;有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就离开父母或不得不与其中一方分离,误以为是他们不爱自己,于是在家中就一味的对家长撒谎,借故索要更多的物质和金钱、铺张浪费,或者贪玩厌学、学习成绩一度较差以此来报复那离他们而去的`父母……孩子们的表现千奇百怪、不胜枚举,无不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向父母控诉着自己孤独无助和对父母双重呵护的渴望!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表现很令人心寒,辜负了父母殷切的希望,但换个角度试想:他们有这些表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何原因造成了他们的叛逆呢?是缺失了父母的双重的爱,是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不够,是命运对他们不公,导致他们沦为受人“歧视”的农村留守儿童,导致他们从小就远离父母的教育和怜爱。
据此次家访了解,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家庭,留守在农村家里的不是年老体弱的老者,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管理教育孩子责任妇孺。不少老人溺爱孩子,亲友疏于管理,妇孺不懂言传身教,身心正值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却缺乏良好的受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上述那些表现也是必然的,他们不合群的孤僻性格正是缺乏关爱、自尊受损的最有力的表现,他们的“小皇帝”、“小公主”脾气是老人一味溺爱的最好见证。这一切不都是因为缺少了适当的教育以及监护人对孩子适时管理所造成的吗?
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的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示了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要求得不到满足。这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制约着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尤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公正、和谐社会的实现,亟需社会共同的关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决。
由于我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
童,对于他们的心情我相当理解。记得当时迫于生计,在我五岁那年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把我留给年迈的爷爷照顾。爸爸妈妈在家时,我写作业遇到了难题,可以问他们,然而他们离开后,作业上遇到问题问爷爷,他根本不懂,我只好空着,等到第二天到校问老师,虽然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虽然老师很关心我,但是在生活上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衣服经常是分不出颜色———脏兮兮的,不是我太调皮不爱干净,而是爷爷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我的生活,而自己又太小,没有能力自己洗;感情上,也是无所依靠,时常因为别人的几句嘲笑而在夜里暗自抽泣。那时的我多么希望父母能在身边啊,就算没有肉吃、没有新衣,我也很满足很快乐……如今走访过这么多孩子,经过和他们聊天发觉他们此时的心情和我当初的相差无几,而他们的父母为了“钱途”毅然选择背井离乡、毅然选择将他们“抛弃”在家乡,给予他们的就只有每月按时寄回的零用钱和偶尔的一次回家探视。试问如果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如此,那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希望吗?我国的明天将如何呢?社会的稳定、公正、和谐还真的指日可待么?面对“祖国花朵”的上述一系列情况,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走访他们的监护人,带给他们适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走访他们就读的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带给他们一些书本、文具等物品,也带给他们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带给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努力奋斗,同时也把他们的坚强与微笑带回我们的校园;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具有一份社会社会责任感,对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的成长多一份关心,努力保护好中国的“脉搏”以促进华夏民族的不断发展!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走访了这些留守儿童及其“代理家长”,感觉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让自己的子代成为留守儿童,同时也为回报社会对我们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村的相关领导人的支持与指导,感谢全村广大社员的热情帮助与积极配合,祝愿您们生活愉悦、合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