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精彩4篇)
假期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的调研,分析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原因、参与方式以及对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社会公益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益事业的推进。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情况,为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主要涵盖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原因和方式等内容。
三、调研结果
1. 参与度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整体较低。只有30%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60%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参与,而10%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参与过社会公益活动。
2. 参与原因
对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原因,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素养,二是回馈社会和帮助他人,三是结交朋友和扩大人脉。
3. 参与方式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加志愿者活动,二是捐款或物资支持,三是参加公益性组织或社团。
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二是个人兴趣和爱好,三是时间和经济压力,四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五、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
1. 加强社会公益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认知和了解程度;
2. 在大学校园内设立社会公益活动展示和招募平台,方便大学生参与;
3. 引导大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将其与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4. 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支持,减轻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压力;
5. 鼓励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
六、结论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整体较低,但也存在一定的参与意愿和需求。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供便利支持以及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度,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假期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篇二
标题: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调研,分析了大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知程度、环保行为的表现以及对环保意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引言
环保意识的提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至关重要。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知和表现情况,为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主要涵盖了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知程度、环保行为的表现以及对环保意识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三、调研结果
1. 认知程度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知程度整体较高。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环保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环保行为
对于环保行为的表现,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约用水和用电,二是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三是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四是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
3. 影响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二是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三是个人兴趣和价值观。
四、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1.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知程度;
2. 在大学校园内设立环保宣传和展示区域,提高大学生的环保行为;
3. 鼓励大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4. 提供更多的环保实践机会,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环保行为的重要性;
5. 强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价值观。
五、结论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知程度较高,且存在一定的环保行为。通过加强环保教育、提供环保实践机会以及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假期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篇三
大学生多数是自进大学开始,才更多的拥有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影响生活的质量,毕竟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长,基本都是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费会打乱个人的生活秩序,影响学习生活。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体现了其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帮助他们走出消费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看一下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以下是某地区高校的一个抽样调查,消费支出来源:父母,亲友,奖学金,贷学金,困难补助俭学其他比例(%)93.18.25.62.35.18.51.7也有一个网上调查——“你一个月要花多少银子?”811人参投,799人投票,12人放弃,起始时间:XX年11月06日星期四15:58119少于300元14.9%
从自强网的一项调查来看,大学生的支配额已逐年增长。但对周围的选择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还没有走出一些消费误区,主要有:
误区一,消费的盲目性。
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强。针对这种盲目性消费的内在分析:由个性觉醒而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对学生来讲,大学时期是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地要求自主。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粗糙的环境使他们无论在思想,生活,学习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当前大学生的交友动机十分强烈,人际关系圈也比较宽,频繁的聚会或外出,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足够的“私房钱”,供自己支配,才能得以实现。而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误区之二: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绝大多数同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精神生活投资很少。以购书为例,统计有23.6%的同学未曾光顾过书店。还有一个实验:在某高校中文系的所有男生宿舍中借《现代汉语词典》,结果仅借到6本,也就是平均15个人才有一本工具书。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学生们对吃、喝、穿上的“慷慨”,穿名牌时装不乏其人,名贵的化妆品倍受青睐,一校门外四、五家餐馆终日高朋满座……试分析误区产生的原因:由自尊的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需要,他们各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
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优异学业或特殊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误区之三:消费的模仿趋向。
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最明显的表征就是消费选择的模仿化趋势,男生为装出男子汉的气质与风度,随波逐流地学吸烟,勉强地训练喝酒,刻意用白酒增强“内功”,女生则对时装,化妆品,各类首饰情有独钟。校园中掀起“生日热”、“旅游热”、“追星热”、“情人节”等等,无不与这种消费中的模仿心态有关。这种趋向在一定程度上也由消费攀比产生,特别是从众心理,即“人有我亦有”的心理。消费心理与消费相互影响关系也促成该模仿趋势的出现。消费心理直接决定了消费流行的形成;在消费流行的冲击下,消费心理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攀比成风也将大学生的消费趋于相互模仿。
误区之四:消费的攀比行为。
同学们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模仿式消费行为中自然会滋生压倒对方而求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因而,攀比现象就有了生长的'土壤。我们往往会看到某宿舍的女生换与他人媲美的服装。这样你追我赶,导致了攀比的升温。由好胜心而引起的消费心理。大学生争强好胜反映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互相攀比,力争主宰校园文化消费的潮流。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人有我亦有”的从重心理;二是,独辟蹊径的求异心理。
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误区,应该做出一定的消费指导,才能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以后的生活,要培养大学生以后的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家长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都能在孩子身上有形或无形的反映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消费自主的同时要注意“家情”的教育,对消费要求有意识的给予区分,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促成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同时,学校对陪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正确的消费行为应起好主导作用。要加强国情教育,提倡适度消费,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用优秀文化传统陶冶学生狠抓校风建设,最后,建立健康的社会消费大环境,当前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娱乐方式交往活动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指导,基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寄希望并依赖社会的力量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摈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的消费行为积极扶持和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的生长点。
假期大学生社会调研报告 篇四
xx县是个“土楼王国”,拥有各类大小土楼1.5万座。XX年7月7日,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这“两群两座”共20座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XX年8月,福建xx土楼旅游景区被正式评定为国家5a旅游景区。xx土楼旅游是福建省主打生态旅游主线路之一,通过实地调研,宣传科学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生态旅游,结合民众以及市政部门的努力共同促进生态旅游的绿色消费。
为了响应“三下乡”以及学校的暑期实践,7月17日绿色家乡生态保护调研小队先后深入xx土楼景区的延安楼、土楼旅游接待中心、田螺坑土楼群、裕昌楼、塔下村等景点进行调研,旨在实地了解景区的开发与保护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深入理解四进四信理念。
首先,通过来到延安楼的拜访了解,得知延安楼是至今最小的土楼,其之所以没有得到较好的维护建设,是因为当地居民并非都是一家族,而是经个人交易变卖给他人。如今住在延安楼的居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地居民,久而久之导致延安楼的文化流逝。并且,延安楼是一座孤楼,政府也曾有过维护的念想,没能付诸行动,大概也是因为难度太大。
之后,调研小组来到已经开发的xx土楼旅游景点。如今的土楼熙熙攘攘,院里随处可见各种商贩,古朴的山寨也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调研小分队针对土楼当地居民的满意度展开了详细的问卷调查与走访活动,向他们宣传建设“绿色家园”“美丽中国”。并对游客就门票价格与土楼现状等问题展开随机访问。绝大部分人对土楼的意愿消费在800元以下,然而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只有13%的受访者认为土楼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基本维持原貌。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土楼的环境保护势在必行,这是土楼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实地调研,调研小队得出土楼发展中的问题:
1、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2、各地独立开发,缺乏区域合作。
3、缺乏监督机制。
4、绿色经济产品单一,消费疲软。
最后,我们的调研结论是,希望xx土楼,永定土楼,还有其他未被开发的小土楼等,可以整合资源,打造全域大旅游圈,加大基础设施和绿色环保建设力度,引进高级旅游模式,把卫生,环境,绿色摆在首要位置,提高景区开发管理水平,使得生态旅游开发合理带动绿色经济的崛起,最后形成别具一格的绿色经济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