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课题开题报告【精简3篇】
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与规划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不仅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困扰,还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规划措施,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交通拥堵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交通拥堵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典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案例分析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规划、交通工程和交通经济等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可以揭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掌握其规律性和特点,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学习: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 数据收集和整理: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和规律总结: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规律和特点。
4. 规划措施的提出和优化:结合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措施,并进行优化和调整。
5. 编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
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进行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数据收集困难、数据分析复杂以及规划措施的实施难题等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团队合作,提高研究方法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农村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农村发展规划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目的和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农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分析其内涵和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和特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和目标、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农村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典型农村发展规划案例分析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农村规划、农村经济学和农村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措施。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可以揭示农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为农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五、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学习:对农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 数据收集和整理: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农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和规律总结: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农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律和特点。
4. 规划措施的提出和优化:结合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规划措施,并进行优化和调整。
5. 编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
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进行农村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数据获取难、理论研究深度不足以及实施难题等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皮xx
所 在 单 位 长沙xx职业技术学院
填 表 日 期 20xx年11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xx年1月
一、开题活动性质:重点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由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本次开题活动是对立项的课题申报书进一步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的条件,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分解研究任务,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目标的实现。
二、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12月10日
地 点:xx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主 持 人:龚x
评议专家:黄宜锋(xx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易志勇(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研究员)
欧阳河(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太刚(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陶 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与人员:皮洪琴、曾旭华、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
唐海波、袁东麟、李福东、付依甫
三、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题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被接受,但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却多种多样。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教体系中的能力概念重视培训的结果,强调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任务和职责的技能和绩效。
我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大规模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很多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加、英、澳和德等国的影响。由姜大源任组长开展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该课题的五个子课题中,就包括“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理念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领先水平,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即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定义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技能和资格。2003年德国学者埃彭贝克等人将能力分为4中类型:(1)个人能力;(2)积极和主动地应用能力;(3)专业与方法能力;(4)社会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起,按照职业发展逻辑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理论,人的职业成
长过程分为4个过程,即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针对这4个过程可以分别确立学习范围、任务的类型和任务完成的方式。
近年来,将多元智能理论、胜任力模型、心理学分析等运用于职业能力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思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按照职业的典型智力特征区分职业的类型和层次,通过建立特定的智力模型,就建立了能力发展或潜在能力发展的空间。多元智能理论和胜任力模型等可以帮助我们对各个特定职业或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更为精准的描述,对于改进和完善职业能力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立能力模型是能力评价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它是在“培养目标”、“能力测试题目开发”以及“利用测试结果为教育实践提高指导”三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
(1)PISA项目能力模型
关于能力模型的建构,最初体现在1997年前后的自然科学领域,这些模型在后来的PISA测试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PISA项目中,国家教育学研究逐渐开展加强在能力模型基础上对能力进行有效地诊断和测量研究。
(2)关键能力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关键能力以及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力模型,受到广泛的认可。在德国,鉴于学生在2000年PISA测评中的表现,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呼吁建立相关的国家教育标准,并强调在科学的能力模型基础上开展能力诊断的紧迫性。
(3)KOMET能力模型
2006,德国科委(DFG)响应克里莫等的提议,设立了“个人学习成果与教育过程控制测量能力模型”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课题正式开展,目的是开发和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业能力模型。最新的研究发现,关键能力与那些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中与具体事物相关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特定职业领域知识基础上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建立的KOMET能力模型,是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能力要求,即“能力的级别”;另一个维度是“能力的内容结构”, KOMET能力模型有3个能力级别和8项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对职业能力进行解释的框架。该模型还符合当代发展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要求,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出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类。
在职业能力评价应用方面,目前典型的能力测评方法包括:世界职业技能竞赛、PISA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和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2008年,德国不来梅州和黑森州的9所职业学校700名“能源与楼宇技术和运行技术”
方向的电工专业学生参加了一次KOMET职业能力测评,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以及职业能力承诺等进行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评。自2009年期,KOMET项目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结成合作伙伴,将北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纳入能力测评与测评研究范围,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第一次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问题的研究。北京市共有7所职业院校的831名机电类专业学生参与了本项目的第一次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开始涉入综合职业能力的诊断研究,并在四川和广东等地扩大了实证测量的范围。
尽管职业能力评价在许多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相比,职业能力的证明和鉴定非常困难。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德国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主要是以德国的中职教育为对象开展的,且测评内容以综合专业能力为主,对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仍不能进行动态性阶段性评价。另外,我国已经开展的KOMET项目能力测评实践,基本上是直接沿用原有的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题目结构、内容和难度与我国高职学生实际条件都不匹配,因此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指导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且实践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针对职业能力评价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针对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对完善高职教育考评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体系和质量的国际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总体思路:
通过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现状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特色,通过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按照“235”——即“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
原则”的总体思路开展和实施:
“两个促进”——“促进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项内容”——“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五个原则”——“行业差异性、岗位对接性、职业阶段性、能力发展性、评价开放性”。
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的设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1.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开展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职业能力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渊源和脉络,明晰有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表述的内涵。对现有的各种典型职业能力模型结构、原理及产生的教育、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调研国内外开展的职业能力测评典型案例,并重点围绕德国KOMET能力测评方案分析其特点和不足,结合我国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找对适合
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2)职业能力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调研。调研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能力模型与能力测评模型的转换理论、掌握能力测试方案的构建技术和实施方法。
(3)国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相关背景信息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能力现状和相关背景信息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4)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模型架构,形成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构建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1)开展职业能力模型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能力与智力的关系、胜任力模型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和建模原理,总结不同的能力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2)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本土化的职业能力模型。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性测评思想,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将其与职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级别和维度进行关联性分析,形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整体思路。
(3)在确定职业能力模型维度和主要指标体系后,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建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研究确保测评模型可靠性、提高评分者信度的技术手段,提出合理的测评评分点数量、参加测试人员数量的界定原则,保证测评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实用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开发的依据。
3.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的基础上,按照我国高职学生主要从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四大类岗位,确定不同岗位类别对应的能力指标的权重,按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发能力测评题目或其他形式的测评方案。具体研究思路和内容为:
针对电力行业四大类岗位,分别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为对象,设立院级子课题,分析与各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阶段性标准,按照已有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标准,设计面向不同岗位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开发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测评题目,突出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案,并对测评结果建立科学详细的评估方案,确定不同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施层面突出校企合作和岗位对接,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实现职业能力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评价。
4.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和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开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分别针对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服务类和管理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进行测评结果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
5.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总结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各子课题负责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构建、实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子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
(2)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课题的整体研究报告;
(3)完成专著《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的编写。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证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课题组织:
1.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 长:皮洪琴
副组长:曾旭华
成 员: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袁东麟、李福东
2.成员职责
组 长:课题总体指导、进度和质量掌控、定期检查总结。
副组长:整体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协调、技术指导,参与各课题组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
成 员:按课题任务分工和进度,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3、总体要求
(1)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本课题是我院承担的第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深化我院高职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具有深远意义,课题组成员务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职责,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2)统一行动、注重协作。各成员要按照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团队合力,按既定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3)紧扣方案,严格执行。以课题申请书作为指导性纲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开展工作,做到“按图纸施工”,不“偏题跑题”。
分工和进度安排: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起止时间 负责人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2010年7月—2011年3月 李福东、曾旭华
阶段总结和检查 对项目前期研究情况进行检查、讨论,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20xx年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的研究 国外职业能力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本土化研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性测评量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20xx年10月—20xx年4月 曾旭华、李福东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情况 2011年4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李高明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起止时间 负责人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情况和相关成果 2012年1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李高明
总结和结题 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结题研究报告 2013年1月—2013年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总课题及子课题实施方案、调查报告、阶段报告、系列论文等。
2.终期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论文集、《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专著等。
四、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课题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按照“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235”总体思路,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符合我国高职领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分析方面,一直以来,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模式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的重点,因此,本课题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模型的完善,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的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流,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方面。课题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
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课题组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遵循系统规范的技术路线,按照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管理类和服务类四大类典型职业开展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形成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既反映了职业能力评价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又结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特点,体现了测评体系的科学性、本土化和实用性。
在职业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方面,课题组按照四大类典型职业,针对具体的专业,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突出测评的动态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并进行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可以实现我国高职领域职业能力评价从理论研究到务实操作层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