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优选3篇】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一

尊敬的评审专家: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向各位专家介绍我即将开始进行的规划课题研究。本次课题的研究方向是XXXX,我将在接下来的报告中详细介绍我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结果。

首先,我将阐述我的研究问题。本次课题的研究问题是XXXX。在现代社会中,XXXX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XXXX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XXXX领域,也涉及到XXXX领域,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深入探讨XXXX的问题,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接下来,我将介绍我的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XXXX。通过对XXXX的深入研究,我希望能够了解XXXX的本质和特点,并找出XXXX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我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然后,我将介绍我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XXXX方法进行。首先,我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XXXX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目前关于XXXX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我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了解XXXX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我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问题的核心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最后,我将介绍我的预期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希望能够对XXXX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研究,将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二

尊敬的评审专家:

大家好!我是XXX,我将在本次开题报告中介绍我的规划课题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预期成果。

首先,我将介绍我的研究方向。本次研究的方向是XXXX。在现代社会中,XXXX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XXXX的研究不仅仅关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也涉及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深入探讨XXXX的问题,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接下来,我将介绍我的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重点关注XXXX。通过对XXXX的深入研究,我希望能够了解XXXX的本质和特点,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我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然后,我将介绍我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XXXX方法进行。首先,我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XXXX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了解目前关于XXXX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我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了解XXXX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我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问题的核心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最后,我将介绍我的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希望能够对XXXX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研究,将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篇三

规划课题的开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DJA100320

  课 题 名 称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皮xx

  所 在 单 位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填 表 日 期 2010年11月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20xx年1月

  一、开题活动性质:重点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由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直属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本次开题活动是对立项的课题申报书进一步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的条件,明确课题的研究思路、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分解研究任务,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目标的实现。

  二、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12月10日

  地 点: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主 持 人:龚x

  评议专家:黄宜锋(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易志勇(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研究员)

  欧阳河(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太刚(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陶 明(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与人员:皮洪琴、曾旭华、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

  唐海波、袁东麟、李福东、付依甫

  三、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题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被接受,但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却多种多样。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教体系中的能力概念重视培训的结果,强调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针对具体任务和职责的技能和绩效。

  我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主要是改革开放后通过大规模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合作项目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很多程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加、英、澳和德等国的影响。由姜大源任组长开展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该课题的五个子课题中,就包括“德国职业教育能力开发的理念研究”,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领先水平,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即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定义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技能和资格。2003年德国学者埃彭贝克等人将能力分为4中类型:(1)个人能力;(2)积极和主动地应用能力;(3)专业与方法能力;(4)社会能力。从20世纪70年代起,按照职业发展逻辑规律进行职业分析和课程开发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理论,人的职业成

  长过程分为4个过程,即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针对这4个过程可以分别确立学习范围、任务的类型和任务完成的方式。

  近年来,将多元智能理论、胜任力模型、心理学分析等运用于职业能力分析和评价的研究思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按照职业的典型智力特征区分职业的类型和层次,通过建立特定的智力模型,就建立了能力发展或潜在能力发展的空间。多元智能理论和胜任力模型等可以帮助我们对各个特定职业或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更为精准的描述,对于改进和完善职业能力内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立能力模型是能力评价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它是在“培养目标”、“能力测试题目开发”以及“利用测试结果为教育实践提高指导”三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

  (1)PISA项目能力模型

  关于能力模型的建构,最初体现在1997年前后的自然科学领域,这些模型在后来的PISA测试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PISA项目中,国家教育学研究逐渐开展加强在能力模型基础上对能力进行有效地诊断和测量研究。

  (2)关键能力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关键能力以及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力模型,受到广泛的认可。在德国,鉴于学生在2000年PISA测评中的表现,德国职业教育界开始呼吁建立相关的国家教育标准,并强调在科学的能力模型基础上开展能力诊断的紧迫性。

  (3)KOMET能力模型

  2006,德国科委(DFG)响应克里莫等的提议,设立了“个人学习成果与教育过程控制测量能力模型”重点研究课题,2007年课题正式开展,目的是开发和建立一个科学的职业能力模型。最新的研究发现,关键能力与那些在某一特定职业领域中与具体事物相关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特定职业领域知识基础上的。

  基于以上的研究建立的KOMET能力模型,是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包含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能力要求,即“能力的级别”;另一个维度是“能力的内容结构”, KOMET能力模型有3个能力级别和8项能力指标,共同构成了对职业能力进行解释的框架。该模型还符合当代发展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的要求,根据这一模型,可以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规律确定出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归类。

  在职业能力评价应用方面,目前典型的能力测评方法包括:世界职业技能竞赛、PISA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和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2008年,德国不来梅州和黑森州的9所职业学校700名“能源与楼宇技术和运行技术”

  方向的电工专业学生参加了一次KOMET职业能力测评,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以及职业能力承诺等进行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评。自2009年期,KOMET项目与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结成合作伙伴,将北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纳入能力测评与测评研究范围,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第一次聚焦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问题的研究。北京市共有7所职业院校的831名机电类专业学生参与了本项目的第一次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开始涉入综合职业能力的诊断研究,并在四川和广东等地扩大了实证测量的范围。

  尽管职业能力评价在许多国家日益受到重视并开展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与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相比,职业能力的证明和鉴定非常困难。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德国KOMET职业能力测评方案主要是以德国的中职教育为对象开展的,且测评内容以综合专业能力为主,对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仍不能进行动态性阶段性评价。另外,我国已经开展的KOMET项目能力测评实践,基本上是直接沿用原有的能力模型和测评方案,题目结构、内容和难度与我国高职学生实际条件都不匹配,因此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指导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且实践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针对职业能力评价这一热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针对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对完善高职教育考评体系,加快高职教育体系和质量的国际对接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研究目标: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总体思路:

  通过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现状的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特色,通过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按照“235”——即“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总体思路开展和实施:

  “两个促进”——“促进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项内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五个原则”——“行业差异性、岗位对接性、职业阶段性、能力发展性、评价开放性”。

  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从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的设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开展研究:

  1.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开展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形成综合性的调研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分析职业能力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渊源和脉络,明晰有关的核心概念和重要表述的内涵。对现有的各种典型职业能力模型结构、原理及产生的教育、社会背景进行对比分析,调研国内外开展的职业能力测评典型案例,并重点围绕德国KOMET能力测评方案分析其特点和不足,结合我国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找对适合

  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切入点。

  (2)职业能力评价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调研。调研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能力模型与能力测评模型的转换理论、掌握能力测试方案的构建技术和实施方法。

  (3)国内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相关背景信息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国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开展职业能力现状和相关背景信息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

  (4)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模型架构,形成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

  以院级子课题的形式,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构建适用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1)开展职业能力模型相关理论的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能力与智力的关系、胜任力模型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和建模原理,总结不同的能力模型的特点和不足。

  (2)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构建本土化的职业能力模型。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性测评思想,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将其与职业能力模型的各个级别和维度进行关联性分析,形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整体思路。

  (3)在确定职业能力模型维度和主要指标体系后,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建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研究确保测评模型可靠性、提高评分者信度的技术手段,提出合理的测评评分点数量、参加测试人员数量的界定原则,保证测评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为实用职业能力测评方案开发的依据。

  3.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的基础上,按照我国高职学生主要从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四大类岗位,确定不同岗位类别对应的能力指标的权重,按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不同阶段,分别开发能力测评题目或其他形式的测评方案。具体研究思路和内容为:

  针对电力行业四大类岗位,分别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为对象,设立院级子课题,分析与各专业对应的岗位职责和职业发展阶段性标准,按照已有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标准,设计面向不同岗位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用评价方案,开发分别适用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能力测评题目,突出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分别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案,并对测评结果建立科学详细的评估方案,确定不同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施层面突出校企合作和岗位对接,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实现职业能力的阶段性和发展性评价。

  4.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通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和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开展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分别针对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服务类和管理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以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进行测评结果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

  5.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总结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各子课题负责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和能力测评模型构建、实用测评方案设计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子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

  (2)对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课题的整体研究报告;

  (3)完成专著《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的编写。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证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课题组织:

  1.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 长:皮洪琴

  副组长:曾旭华

  成 员:李爱国、涂万祥、李高明、王宇、贺令辉、袁东麟、李福东

  2.成员职责

  组 长:课题总体指导、进度和质量掌控、定期检查总结。

  副组长:整体实施方案制定、任务协调、技术指导,参与各课题组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研讨。

  成 员:按课题任务分工和进度,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

  3、总体要求

  (1)高度重视,明确职责。本课题是我院承担的第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深化我院高职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具有深远意义,课题组成员务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职责,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

  (2)统一行动、注重协作。各成员要按照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相互协调配合,发挥团队合力,按既定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3)紧扣方案,严格执行。以课题申请书作为指导性纲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开展工作,做到“按图纸施工”,不“偏题跑题”。

  分工和进度安排: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起止时间 负责人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研究 2010年7月—2011年3月 李福东、曾旭华

  阶段总结和检查 对项目前期研究情况进行检查、讨论,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2011年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的研究 国外职业能力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本土化研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性测评量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0年10月—2011年4月 曾旭华、李福东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情况 2011年4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李高明

  研究阶段 研究任务 起止时间 负责人

  阶段总结和检查 检查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情况和相关成果 2012年1月 皮洪琴、曾旭华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袁东麟、李福东

  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2012年12月 王宇、贺令辉

  市场营销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李高明

  总结和结题 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结题研究报告 2013年1月—2013年3月 皮洪琴、曾旭华

  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总课题及子课题实施方案、调查报告、阶段报告、系列论文等。

  2.终期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论文集、《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专著等。

  四、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限1000字左右。

  课题立足于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按照“两个促进、三项内容、五个原则”的“235”总体思路,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内涵研究、职业能力模型构建、职业能力测评模型设计和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开发和应用,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各类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符合我国高职领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外职业能力评价比较分析方面,一直以来,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模式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的重点,因此,本课题深入分析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明确适合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模型的完善,能力测评模型和测评体系的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流,具有现实可行性。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模型构建方面。课题深入开展职业能力内涵研究,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职业能力模型构建的典型模式,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与职业能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并基于德国职业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德国KOMET职业能力模型及能力测评方案,找到KOMET模型与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差异点和结合点,提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理论、企业人才标准、职业鉴定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接的职业能力改进实用模型。

  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课题组以严谨科学的态度,遵循系统规范的技术路线,按照电力行业生产类、建设类、管理类和服务类四大类典型职业开展职业能力实用测评方案的设计,形成科学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既反映了职业能力评价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又结合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和特点,体现了测评体系的科学性、本土化和实用性。

  在职业能力评价实证研究方面,课题组按照四大类典型职业,针对具体的专业,运用设计的测评方案组织职业能力测评,突出测评的动态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并进行测评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形成实证研究报告,可以实现我国高职领域职业能力评价从理论研究到务实操作层面的转变。

  课题组完成了系统深入的前期调研,明确和完善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组织领导得力,经费保障到位,任务分工和进度设计合理,达到了开题要求,同意开题。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上,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评价体系——由学校组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施,以高职学生个体为对象,包含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状态和水准作出判断的一套评价机制。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外有关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于1974年即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5]。1979年,英国首次对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做出了专门的规定。西方发达国家将职业能力的评价作为整个职业教育评价的重要部分,从教育立法、考核管理、考核标准、考核方式、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实施模式[1-2, 5]。

  在评价标准方面,将核心知识、技能与某一特定职业的知识、技能综合,由行业企业来考核,国家规范推进实施。如美国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教育部和劳工部组织的行业调研基础上制定,主要包括国家技能标准制度、关键工作评价体系、职业群体体系、职场成功技能体系和职业记录体系五种[1]。

  在评价方式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建立在学习的实际工作效果评定上,不限于书面测验。澳大利亚对培训课程提出了最低的能力测试考核要求,建议教师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作为课程考核手段[2]。德国职业资格考试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紧密结合,考生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即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产生两类证书,即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5]。

  国内职业能力评价在研究西方国家职业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双证书制”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6-9],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了探讨[10],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有效途径:学生职业技能行为的评价、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已有绩效的评价。此外,国内职业教育者还从德、智、体、美四个维度,分层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11];认为学生评价应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过程应民主参与,评价方式应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总体而言,国内在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和应用都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外针对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评价模式[12]:

  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能力的活动项目,让被评价者完成这此项目,然后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

  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模式——所需的证据主要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是企业在职培训最常用的模式。

  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评价证据来自于有工作绩效的记求或追踪,通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从而鉴别、评价和认定职业能力。

  (2)现有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1)相对于发达国家,国内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对国外的典型模式,成功应用案例没有很好地调研、总结,并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做法。

  2)缺乏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内涵研究,在职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职业能力现实载体的确定和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这三个基本环节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尚未形成关注学生发展全过程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学范式。

  3)没有对现有各种评价模式有机整合,形成一套适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实施模式。现有的三种评价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的特点是评价项目数量大,而且形式规范,便于实施,但其把职业能力划分为各个独立的要素,易陷入片面性;工作现场观察的评价模式最大优点是评价项目的真实性,但评价项目数量有限,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多样性产生矛盾,且评价过程控制复杂;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作能力表现的资料,但其基于已有的绩效,对于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挥工作潜力的被评价者来说,效度就受到限制。

  4)缺乏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大多相关研究集中在理论探讨,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实际应用不够。因此,需要突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性,从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两个维度来进行研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是人才评价和高职教育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

  (1)通过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从理论上回答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行业对接和未来职业发展,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优化,通过方案设计和实际应用,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真正解决当前如何对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这一现实难题,对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

  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问题,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职业能力及其评价的内涵,从理论上提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判断方法的范式,建立一套与个人职业发展高度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实施,体现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可操作性强、阶段性、动态性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2.研究内容

  (1)调研了解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现状。分析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未来个人职业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对国外职业能力评价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炼成功经验和做法。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基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对接模型。以规范的形式明确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判断方法三个基本环节。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以三个基本环节为基础,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整合优化,充分发挥企业在评价体系设计、实施中的作用,建立体现企业人才标准、体现职业能力发展性、不同专业岗位特性、动态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形成可操作性的方案。

  (4)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立足现有高职院校实际,对不同的年级、专业开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通过跟踪反馈,完善和改进评价体系,在若干高职院校中推广。

  3.研究假设

  (1)通过现状调研,典型案例分析,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和特点,明确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三个基本环节,形成严谨的理论规范。

  (2)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验证,形成完善的、可操作的、有推广价值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4.拟创新点

  (1)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创新。充分论证高职学生的培养因达到职业发展的哪一阶段,进而对职业成长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与高职学生三年的培养和成长进行阶段性对接,从而确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在理论上形成范式。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创新。突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特性,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条件,着力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实现其应用和推广价值。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1)在认真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系统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培养、高职教育理论、考核评价机制、企业人才标准等,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建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人才标准的对接关系,研究学生职业能力与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之间内在隐性的关联作用机制,提炼出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的现实载体和职业能力的

判断方法三个构成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环节。

  (3)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推及实践,研究能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现实描述、执行机制和操作要件。建立学校组织,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实施的评价运行机制,明确双方在每一评价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4)以若干专业和班级为实验对象,将新的评价体系运用到高职不同的培养阶段,通过反馈和调整,进行阶段性总结,加以完善。

  (5)通过理论和实验研究、总结和推广,最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有关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文献,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3)实验研究法。对实践试点中的典型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

  3.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调查研究(2010年7月—2010年12月):

  1)制定调研活动计划;

  2)完成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3)结合资料文献查阅,形成调研报告。

  (2)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2011年1月—2011年7月):

  1)基于关联分析、归纳推理、教育心理学等原理和方法,建立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关系模型,按高职学习进度对职业能力标准进行分级、细化和论证;

  2)提炼与职业能力标准对应的实现载体,进而确定根据能力标准对现实载体进行判断的方法。撰写研究论文。

  (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2011年8月—2011年12月):

  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内涵研究,确定与高职不同学习阶段对应的具体评价模式,以及每一模式的权重分配原则,突出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通过集成和创新形成优化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撰写研究论文。

  (4)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验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

  1)选择试点对象,对新的评价体系进行实验验证;

  2)通过效果跟踪改进完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的实施报告。

  (5)完善和总结(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对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提升,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形成专著,完成验收。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以内);

  •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等);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限1500字内)

  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1.《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点》在《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

  2.《大学生人际冲突概述》,在《中国临床心理学》上发表。

  3.《社会支持与依恋的关系研究综述》,在《中国临床心理学》上发表。

  4.《“全面质量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作为院级科研课题已完成。

  5.《新时期电力职业精神的提炼与打造》作为××××公司科研课题已完成。

  6.《电力职业精神》已于2009年3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

  7.《高职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中国教育与发展》上发表。

  8.《××500kv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评价》,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9.《“电能计量”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10.《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阶递式课程模块设置》,在《中国电力教育》上发表。

  主要参考文献:

  1. Die Fachhochlen in Deutschland. 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berarbeitete Aufkage, Mrz 2000S. 26.

  2. Gunningham J. The Workplace: A Learning Environment[R]. Sydney: Paper Delivered at the Frist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Voc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8(2): 1-18.

  3. 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 高度教育出版社,2009.

  4. 欧阳河.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19-25.

  5.赵志群, 王炜波. 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62-64.

  6. 姜大源. 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1.

  7. 蒋乃平.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20-21.

  8. 陈英丽. 高职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 [D]. 天津大学, 2005.

  9.蔡炎斌.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10. 杜德昌. 关于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与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9):5-6.

  11.王文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12.刘德恩. 职业能力评价的三种模式[J]. 职教通讯, 2000,(11):3-5,13.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1. 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1月~2005年12月任××省××××局局长助理、副局长,××××局局长,2005年12月至今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任××××××院长之后,在职业教育改革与管理模式创新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首先组织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了“高职教育大讨论”,确立了学院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我院具有特色的“一条主线、三个体系、五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积极探索“四个立足”的教学改革。按照“立足市场设专业,立足岗位定课程,立足素能抓教学,立足就业促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大改革。三是提出了“三化”教学改革模式,即优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内化素质教育。

  ×××同志先后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技术与管理论文近50篇40多万字,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教材1套(共三册)。

  2.课题组成员×××是学院动力工程系主任,火电厂集控运行省级精品专业建设负责人,学院专业带头人,近年来一直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二项,发表论文6篇。课题组其他成员由相关教学系部骨干教师组成,并吸纳一名来自×××心理学博士和一名企业的专家参与。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36岁,年富力强,专业结构合理,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组织保证:学院校成立了以院长×××教授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

  2.制度保证:学院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和奖惩制度。

  3.物质保证:学院隶属××××××,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备齐全、科研经费充足。目前,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已列为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在学院得到应用,已收集大量职业能力培养及考评等方面的参考文献和著作;学院提供8-10万元配套经费,并保障研究者充足的研究时间。在组织和经费上能充分保证本课题在计划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果。

相关文章

餐馆打工社会实践报告(精选4篇)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餐馆打工社会实践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餐馆打工社会实践报告 照学校的要求,今年暑假,我在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名家美食...
工作报告2013-01-04
餐馆打工社会实践报告(精选4篇)

戏剧表演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典5篇)

如何撰写好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戏剧表演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欢迎阅读查看。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方法与实...
工作报告2015-08-02
戏剧表演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典5篇)

妇产科副高述职报告「」【最新3篇】

导语:妇产科副高述职报告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妇产科副高述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妇产科副高述职报告篇1 本人能坚持党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要重思想,实践...
工作报告2011-08-09
妇产科副高述职报告「」【最新3篇】

阶段工作汇报及下半年计划【经典3篇】

承蒙上级有关部门与领导的厚爱和提携,本人很荣幸成了XX工作室负责人。可作为一名才疏学浅、名微身卑的普通教师,面对这种殊荣,实在倍感压力。为了不辜负领导的厚望,只得化压力为动力, “赶鸭子上阵”。 前段...
工作报告2019-05-03
阶段工作汇报及下半年计划【经典3篇】

医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通用4篇】

在医院进行的暑假社会实践结束后如何写实践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报告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一 终于结束了自己1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回忆过往的这些日子,感触良多。 刚...
工作报告2011-07-03
医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通用4篇】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经典3篇】

日前,经我们人事局等多家单位调查核实,现出具调查报告如下: 至09年8月6日,我市有7029名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在这些人员中,历年剩余的2100名,其中本科生800多名,专科生1200多名。今年新接...
工作报告2012-05-03
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经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