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优秀4篇】
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就业领域。本文通过对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旨在了解目前旅游工作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80份有效问卷。问卷中包含了关于受访者的个人信息,以及对旅游工作的看法和意见。
二、调研结果分析
1.职业选择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工作的受访者主要来自于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毕业生,占比高达70%。这说明目前大部分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对于旅游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2.就业形式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工作主要以全职形式就业,占比达到80%。这也印证了旅游工作的稳定性和吸引力。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兼职或自由职业的方式从事旅游工作,占比分别为10%和5%。
3.薪资待遇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工作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受访者中,40%的人表示对旅游工作的薪资不满意。这可能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有关,旅游工作通常需要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薪资回报相对较低。
4.发展前景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旅游工作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有近60%的人认为旅游工作前景较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关,旅游工作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三、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结合旅游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旅游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关注薪资待遇问题:旅游工作的薪资待遇较低,建议相关企业增加薪资福利,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3.加强行业监管:旅游工作涉及到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问题,建议加强行业监管,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障旅游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综上所述,旅游工作是一个具有潜力和吸引力的就业领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关注薪资待遇问题和加强行业监管,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工作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工作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就业领域。本文通过对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旨在了解目前旅游工作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调研背景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对旅游工作的情况进行调研,有助于了解旅游工作的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80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和对旅游工作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分析
1.职业选择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工作的受访者来自各个专业背景,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这说明旅游工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不同专业的人才。
2.就业形式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工作的就业形式多样化。受访者中,约50%的人选择了全职工作,30%的人选择了兼职工作,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自由职业或创业。这说明旅游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业机会。
3.薪资待遇
调研结果显示,旅游工作的薪资待遇相对较好。在受访者中,超过70%的人对旅游工作的薪资满意度较高。这可能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工作的需求增加有关。
4.发展前景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旅游工作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近80%的人认为旅游工作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有关。
四、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结合旅游工作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旅游工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旅游业发展迅速,行业形势变化较快,建议相关从业人员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3.创新和个人发展:旅游工作具有一定的创业机会,建议有创业意向的人员积极创新,开拓市场,实现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综上所述,旅游工作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就业领域。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创新个人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工作的质量和发展水平。
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为加快实施“632”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工作安排,常委会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副主任宋友立为组长、副主任张虎为副组长、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于今年5月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乌尔禾区、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农业开发区,听取了各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魔鬼城、乌尔禾奇石城、黑油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景区、景点,并与部分旅游企业、酒店饭店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调研组一行还到伊犁、宁夏中卫等疆内外城市考察了当地旅游产业培育及发展情况,与当地人大及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交流。
一、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果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产业。2010年,确定了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及“632”发展目标,把旅游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并确立了实施“景城一体”、“城市景区化”的旅游业发展思路,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克拉玛依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同时设立了市级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工程化管理,旅游业开始由事业接待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
到20xx年,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已由2010年的xx6.1万人(次)上升到305.01万人(次),年均增速28%;旅游收入由9.26亿元增至25.32亿元,年均增速31.2%;全市旅游企业发展到368家,涉旅企业(经营户)超过2000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9816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建成各类景区景点36个,其中A级景区13个;规划新建了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青少年宫、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城市休闲景观,建成冬季滑雪场4个;全市已有星级饭店1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10家,二星级2家),社会宾馆216家,各种形式和特色的“农家乐”81家。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迅速兴起,我市成功跨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行列。
坚持以规划为统领,形成三级规划体系。修编了《克拉玛依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4个区和农业开发区旅游规划,以及世界魔鬼城、世界石油工业博览园、西部戈壁地质公园、克一号井、百里油区、林海公园、沥青矿、独山子大峡谷、玛依格勒荒漠景区等13个景区景点的建设规划,并完成了克拉玛依休闲业态研究及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旅游业总体规划、各区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规划为一体的我市旅游规划体系。
稳步推进景区建设,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实施了一批石油工业旅游重点开发项目,开展了世界魔鬼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特色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及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开发,对克拉玛依河东段、游泳馆等进行了改造提升,建成了体育健身公园、林海公园、荒漠绿洲生态园等景区景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域奇石花博园等已初具规模,城市休闲旅游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产业体系日臻完善。餐饮业有序发展,形成了以南湖美食城、幸福路餐饮街、南新路美食街、汉博中央广场、红星商业街等特色餐饮街为主体的餐饮聚集区。金丝玉产业发展迅速,建成了西域奇石花博园、乌尔禾奇石城、石缘路商业街3个金丝玉综合交易市场,金丝玉经营户超过千家,20xx年交易额达2.3亿元,我市被命名为 “中国观赏石之城” 和“中国金丝玉之都”。在克拉玛依河两岸风情带开发了游船、购物、娱乐等项目,在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央时尚商务区、城南商务休闲区开发了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及夜间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客源市场稳定增长。在内地游客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瞄准疆内特别是周边客源市场,推出了城市休闲游、自驾游、农业游等特种旅游产品和特色线路;20xx年还成功举办了中国新疆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青少年科技节、信息化论坛、石油装备展等活动,开通了克拉玛依直飞北京的航班和北疆之星城际列车,为我市带来了更多的客源。同时,联合周边塔城、阿勒泰、博州、伊犁州,以及兵团第四师、五师、七师、八师、九师、十师等兄弟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总部设在我市的新疆自驾车旅游联盟,并建成了独山子、乌尔禾2个自驾车营地,陆续举办了系列主题活动,从而有效保证了游客规模的稳步增长。20xx年,疆内游客已占到我市游客接待总量的72%。
积极开展宣传营销,城市品牌形象凸显。确定了一个口号(一座为梦想加油的城市)、一个徽标(K形象徽标)、一组吉祥物(“克拉”和“玛依”)、一首歌(克拉玛依之歌)、一首诗(克拉玛依)、一个赋(克拉玛依赋)的“六个一”城市形象宣传主题。调整营销战略,注重宣传实效,实施主要客源地针对性营销、自驾游及特色产品专题促销、新媒体平台推广等宣传方式,宣传促销已成为我市扩大城市影响力、拓展客源市场、刺激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
加大旅游行业监管,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构建城市旅游标准化体系,我市被命名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是新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建立了安全维稳、市场秩序、服务质量“三位一体”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实现了无重大旅游投诉案件、无严重侵害游客合法权益行为、无重大旅游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无旅游安全事故“四无”目标。
二、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衔接不到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进行有效衔接的工作还不到位,使旅游发展规划实施缺乏有力支撑。各区旅游发展规划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与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衔接不够的问题,一些规划项目没有很好的落实。同时,城市建设相关重点项目在规划设计方案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城市即景区”的发展理念,对商业、娱乐、文化等旅游服务功能考虑不周,项目建成后难以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二)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品牌效益不明显。
一是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市域层面对旅游规划项目的实施缺乏有力协调,各区往往也都仅限于本区服务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推销旅游产品,全市一盘棋、发展大旅游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极具克拉玛依特色的旅游资源因归属于不同单位,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影响了区域资源整合利用。乌尔禾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目前开发程度还比较低,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旅游产业优势的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我市与周边地区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区域间尚未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有效结合点,要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互利共赢还需在政策、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
二是品牌效益不明显,旅游核心竞争力、吸引力尚未形成。石油工业博览园开发项目因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止步于规划阶段而尚未正式实施,现仅靠黑油山、一号井等观光型旅游资源,难以支撑世界石油城的石油工业文化旅游。以世界魔鬼城为代表的特色地质地貌旅游,由于产品和旅游项目单一,难以形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20xx年魔鬼城景区游客接待量仅占当年我市游客总量的4%。现有城市景观由于商业及旅游业态开发不够,与旅游市场缺乏有效对接,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旅游还未形成市场规模效应,难以吸引疆内外游客驻足消费。
(三)旅游产业体系发展不平衡,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
近年来我市餐饮、住宿行业发展得到了稳步提升,但文化娱乐行业表现平淡,主要因为项目缺乏参与性,难以留住游客;特色旅游产品、纪念品开发品种单一,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偏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20xx年我市旅游人均消费中,住宿、景区、交通等基础消费占到了73%,增值消费中购物只占17%,娱乐仅占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仍处于“门票经济”、“床铺经济”的初级阶段。
与此同时,我市旅游服务功能配套建设也有待于加强。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城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滞后,集散中心服务功能尚未形成。以我市为主建立了新疆自驾车旅游联盟,但总部建设、项目规划、线路开发、产业引导、自驾车营地建设等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缺乏特色,基础设施及环境条件落后,经营服务水平与日益增长、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开发意识较弱。
目前我市旅游企业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还缺乏市场竞争力强、能够支撑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间合作及区域融合发展意识不强,各旅游企业基本上是单打独斗、自我发展,旅行社、酒店、娱乐、休闲、购物、会展、景区没有形成有机的联合体。企业开发市场的能力较弱,已有的16家旅行社经营范围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为对象的组团业务,极少从事以招揽外地客源为主的地接业务,20xx年收入1.83亿元,地接收入仅0.21亿元。
(五)旅游产业建设投入不足,社会投资缺乏吸引力。
政府在引导旅游产业发展的招商引资政策还缺乏吸引力,企业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投资信心不足,加之项目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旅游企业特别是旅游景区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虽然我市有不少好的旅游项目,却因缺乏资金投入,许多旅游项目开发进展不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产业投资规模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六)大旅游体制机制不完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政府虽然成立了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克拉玛依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研究和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够,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及效果不明显。同时,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协调服务、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旅游企业经营理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发展。
旅游产业是我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新兴产业,并具有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应当将其放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应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有效衔接,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二是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研究确定我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目标、思路及重点任务,并在城市建设中切实体现“景城一体”“城市景区化”的发展理念。三是针对性的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及规划项目实施的政策措施,并明确目标责任,强化检查落实工作,以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有序落实。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提高特色旅游品牌效应。
一是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发展大旅游的意识,加大市级层面对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促进各区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营销宣传、服务体系建设等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二是增强品牌意识,发挥我市特殊体制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充分挖掘我市特色旅游资源,加快推进世界石油博览园等特色旅游品牌项目开发建设,着力提升克拉玛依特色旅游品牌效应及核心竞争力。三是以世界魔鬼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合作开发,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转换。四是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理念,通过政策、机制创新,深入推进与“四地五师”等周边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争取“十三五”期间区域旅游合作有新的突破。
(三)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及社会资本投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开发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以及旅游商品及特色纪念品。通过资源整合,开发一批特色、应季旅游线路,以满足各类游客、不同季节的消费需求。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信息、教育医疗、现代农业等产业融合,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协调发展。二是促进休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加强对“农家乐”的政策支持、规范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促进经营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并引导“农家乐”延伸服务、特色经营。加快推进自驾游总部基地和自驾车营地建设,深化区域旅游联动,打造新疆自驾游品牌线路。三是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城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并以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持续推进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景区、景点、交通、服务标识,有效发挥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并加大城市形象与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为游客来克拉玛依休闲度假、观光消费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强对旅游企业的分类指导,鼓励中小微旅游服务企业专业化经营、特色发展。对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同行业有竞争力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支持企业依托资源优势或以产权为纽带,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引导和鼓励我市旅游企业走出去,与当地旅游企业联合联动,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对跨行业、跨区域合作的企业及项目,政府在资源配置、政策支持方面给予倾斜,促进旅行社、酒店、娱乐、休闲、购物、会展等相关业态有机融合、企业联合,实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五)努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不断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各类企业投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服务项目建设。关键要理顺政府支持与企业投资的关系,建立旅游项目投融资机制。应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并明确企业投资项目的资产所有权;在此前提下,政府可以资金补贴方式对企业投资项目予以一定的支持。对企业及社会投资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休闲娱乐综合体项目应给予重点扶持,加大资金补贴力度,保证项目外配系统按企业要求建设到位。要通过优惠的政策和周到的服务,不断增强企业投资我市旅游产业的信心。
(六)建立政府与企业联动机制,助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有效发挥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深入研究制约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推进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及保障措施,并协调各有关方面推进落实。二是要加强对旅游协会工作的指导,鼓励协会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作用。三是要重视和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大对旅游企业员工培训的政策支持,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旅游策划、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不断提高旅游企业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旅游业服务和管理水平。要通过政策、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政府主导、行业协调、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良好格局,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旅游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当前我市着力培育发展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为推动我市旅游产业提升发展,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世茂带领城建环保工委、市旅游局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和城建环保工委主任、副主任,分赴9个县(市、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关注,各地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全市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兴旅的氛围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五大千亿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发展,先后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8个与旅游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了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力度。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健全完善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兰溪、东阳、义乌、武义、磐安还专门成立旅委会以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工作力度,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加强旅游业发展统筹谋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金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强化旅游产业资金保障,市本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原来的900万元/年提高至2500万元/年。加强旅游工作研究,市旅游局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金华市旅游研究院,在旅游科研、旅游策划、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各县(市、区)相继完成或正在积极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并加大旅游工作考核力度,出台了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旅游业综合实力有所提升。这几年,我市旅游项目投资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掀起了新一轮旅游建设高潮,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如东阳万花园、凤凰谷天澜度假酒店、武义璟园等建成开业。到20xx年底,全市列入国家项目管理系统项目96个,列入省重大项目xx个,总投资额960多亿元,全市4A级景区18家。3A级景区xx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
(四)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20xx年成立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统筹推进金华山开发建设。推进旅游社会化改革,相继成立金华市旅游研究院、导游协会、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旅游社会监督员队伍,增添了我市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大旅游市场整顿和旅游安全排查、整治,积极开展全省首个“县(市、区)旅客满意度调查”试点,我市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存在“困境”。在调研中,基层反映比较多的是,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未能很好衔接,导致一些核心保护区范围过大或保护级别定义过高,致使旅游业项目落地难。虽然旅游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旅游法强制力和约束力不够,加之旅游主管部门在政府各部门中处于弱势地位,致使该法律规定落地很难。如何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业要素保障不足。一是旅游建设土地指标不足。当前,“有项目、有资金、没土地”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旅游项目即使经过层层审批获得了用地指标,但因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用地指标而迟迟不能建设,影响了旅游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在“三改一拆”过程中,有的旅游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因为受限土地指标而作为违章建筑被拆除。二是旅游产业融资难。旅游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抵押资产少,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如何为我市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千亿支柱产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有待探索。三是旅游专业人才、技术缺乏。随着全域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市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相适应、人才建设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层要求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旅游工作指导的呼声较高。
(三)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力度还需加大。一是“大金华”整体旅游品牌没有打响。金华旅游资源丰富,县(市、区)旅游特色鲜明,但金华旅游整体品牌缺乏集体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鲜明,各县(市、区)单打独斗、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义乌商贸、东阳横店影视文化全国有名,武义温泉、磐安养生、永康五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县(市、区)之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市本级旅游业发展相对迟缓,20xx年市本级旅游收入仅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3.5%。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迄今为止,全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公共咨询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系统建设进展迟缓,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虽然20xx年我市对金华山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但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婺城区受限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市区管理体制等因素,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
(四)旅游工作力量较为薄弱。调研中,县(市、区)普遍反映,旅游主管部门编制少、人员少、执法力量弱,“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无法适应当前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这种现象在市本级尤为突出。如婺城区旅游局目前无行政编制,没有配备具有执法资格证的执法人员,金东区旅游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持有执法证,金华经济开发区还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其他县(市、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工作的开展。
三、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组织领导。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强化大旅游发展理念。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树立全域旅游意识,把“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景打造、全民参与”理念贯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使旅游业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二要跳出旅游管旅游,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建议我市学习借鉴外地做法,适时成立旅委会,切实发挥好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作用,重视加强旅游工作体制机制的研究,着重解决好我市旅游工作统协调力度不够、旅游工作力量薄弱、市区旅游管理职能分割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三要跳出旅游抓旅游,打造大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旅游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结合我市县(市、区)产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商贸购物旅游、影视体验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实行多规合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多规不合一”的问题,从当前看,市、县(市、区)两级要高起点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并注重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从长远看,要探索建立旅游功能区,加快编制旅游功能区规划,将旅游功能作为一定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引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与产业规划,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发展,将金华全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的区域。
(三)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打响金华旅游品牌。一要加强资源要素全域内整合。以全域化的理念和专业化的方法,整体推进全市旅游业的规划设计、线路整合、营销宣传、监督管理等工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动、客源互送,避免各县(市、区)同质竞争,如金华山、武义、磐安都在规划建设滑雪场;婺城区浙中乐园和金东区浙中乐园同样是重复建设。二要加大金华旅游目的地打造力度。整合现有旅游产品,转变营销方式,加强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对外营销。要加强金华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策划,提炼金华旅游大品牌,统一标识,整体运作,树立像“多彩贵州”、“好客山东”这样深入人心的金华旅游形象。三要提高市本级旅游首位度。加快补齐市本级旅游业发展相对薄弱、带动力不强这一“短板”,进一步理顺市区旅游工作体制机制,倾力将金华山、婺州古城打造成为全市旅游龙头项目,积极推进环城休闲度假区建设。
(四)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资金保障。建议我市借鉴江苏的做法,由财政局、旅游局、信用再担保公司三方推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旅游业融资担保”,以贷款形式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引导优质资源流向旅游产业。二要加强用地保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用地的安排,优先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总结推广磐安县加强旅游业土地要素保障的做法,学习借鉴山东省淄博市梦泉村的“整体租赁+制度保障”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破解旅游业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难题。三要加强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建立金华市高端旅游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引进紧缺技能人才,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浙师大、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职院、义乌工商学院等在金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旅游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新型旅游业态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培养。
(五)加大旅游法贯彻实施力度,实行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一要加大旅游法普法宣传力度。把宣传普及旅游法作为我市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工程来抓,落实普法责任制,着重抓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单位、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广大旅游者等各层面的宣传培训,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在旅游法普及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氛围。二要加快旅游法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研究解决旅游产业新变化、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为我市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三要提升旅游执法水平。着力破解旅游工作力量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充实旅游工作部门力量,强化有关部门职责,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化,积极构建文明诚信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