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经典3篇)
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 篇一
公共事业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涉及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公众利益。在当今社会,公共事业管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开题报告将探讨公共事业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背景:
公共事业管理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社会问题的增多和复杂化,也对公共事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变得愈发重要。
意义:
公共事业管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福祉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公共事业管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例如,在教育领域,公共事业管理可以保障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其次,公共事业管理能够提高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性。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公共事业管理可以减少浪费和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公共事业管理还能够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众的参与意识。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加强公众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和执行效果,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论:
公共事业管理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效率和公平性以及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福祉。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 篇二
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和人口老龄化等。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本开题报告将探讨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挑战:
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对公共事业的组织和运营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往往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化经济的需求。此外,科技创新也给公共事业管理带来了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事业管理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服务。另外,人口老龄化也是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公共事业管理需要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提供更加贴心和全面的服务。
发展趋势:
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事业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市场化和效率。市场化改革将推动公共事业管理向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其次,公共事业管理将加强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公共事业管理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再次,公共事业管理将关注老龄化社会的需求。通过改革和创新,公共事业管理将提供更加贴心和全面的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结论:
公共事业管理面临着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和人口老龄化等多重挑战。然而,这些挑战也为公共事业管理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市场化改革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科技创新将推动公共事业管理的智能化和便捷化,人口老龄化将促使公共事业管理更加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 篇三
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一个重要依据材料,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题 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以四川绵阳市为例 题目类型 应用研究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简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生产需求状况,说明选题目的、意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1961年,我国就制定了收容遣送制度,并制度化于1982年,主要目的在于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现了由“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转变。
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已从2003年前的廖若晨星发展到现在的自成体系, 其间, 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对这一问题持续的热情正引导着流浪乞讨研究走向兴盛, 更是进入一个硕果累累的时期。高中华认为一味强调取消收容尚不现实,需要依法对现实问题加以逐步规范,综合治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张霁雪指出从纵向打造出一条职责清晰,权利义务明晰的救助管理社会化链条, 从而凸显救助合力作用;从横向上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救助社会化体系。
对于流浪儿童的研究,关颖认为家庭排斥是流浪儿童背离家庭的根本原因, 未成年的孩子背离家庭浪迹社会, 无论是主动选择和还是外力驱使, 都可以从家庭环境不良、监护职责缺失、教育不当等家庭问题中找到原因。张明锁进一步指出, 在法律保障、儿童发展规划以及制度性创新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这三个流浪儿童福利服务层次中, 最需要发展和扩大的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自此, 儿童的流浪乞讨研究成为这一领域中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关于对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研究。焉雯雯指出,“救助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主要问题是忽略性别差异、缺乏专业手段、政府的救助网络体系不完善、救助的社会化水平不高,并提出今后应着重关注女性的特殊需求, 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救助政策”。在2003年颁布的《救助管理办法》第八条中有明确规定,“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以上学者的研究,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与贡献。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学术梳理,使人们对流浪乞讨问题有一个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认识, 也为将来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学术导向。
2、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多数国家,乞讨多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方式。国外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对策的探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是公共社会学方面研究的一个焦点。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或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从流浪乞讨群体的生存现状特征来看,乞讨群体的行为处于维持较低的生理需求。
霍菲尔德认为权利总是对应一定的义务的,那么,如果流浪乞讨是一种权利
,它的义务主体只可能是:其他的个人或国家。如果是前者,乞讨者可以要求任意的路人给予施舍,而任意的路人若拒绝,则是对乞讨权的侵犯;如果是后者,则流浪乞讨权成为一种对抗国家的权利。虽然2004年的宪法第24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宪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流浪乞讨权”就可以借此成为基本权利。再者,霍菲尔德认为自由是个人享有干某事的特权,而别人并无权要求你不干该事。他人对于乞讨行为有给与施舍的自由,乞讨者无权要求他人必须给与施舍,双方在各自的自由的范围内相安无事,但是如果有一方“越界”,构成对另一方的权利的侵犯,则就是法律进行干预的时机。法学家埃里克森的“交通信号灯”理论将城市规划法分为红、黄、绿3种区域:红区代表对于行人而言最危险的地区,允许乞讨的存在;黄区代表某种程度的警戒,禁止乞讨行为;绿区则是极为安宁的环境,将全面禁止乞讨。其区别对待的思想值得借鉴。
重视乞丐的利益.罗尔斯认为 “一个正义的社会应该符合两项原则:一是自由的原则,二是差异的原则”。社会的公正应该这样分配:在保证每一个人享受平等的自由权利的前提下,强者有义务给予弱者以各种最基本的补偿,使弱者能够像强者一样有机会参与社会的竞争。
上述学者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的相关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都是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在理论上的解释,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加以实施,以提高效率。
(二)选题目的、意义
1、选题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发展现状,找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和对策。
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正确地进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有利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遏制流浪乞讨人员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和城市形象,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其次,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及其救助管理,利于为下一步制定各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再次,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对于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而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政策的调整以及“以人为本”的立法和执法理念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通过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救助工作中互相推诿或失职,渎职行为,使其明确自身职责,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增强救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加强对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向救助人员提供相关救助信息,引导其接受救助,同时,增强流浪乞讨人员的职业技能, 救助和培训相结合。有助于揭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趋势和规律,构建一套比较科学的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社会政策方案,从而有益于中国流浪乞讨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参考文献
[1]张霁雪,田毅鹏.近年来学界关于流浪乞讨问题研究述评[J] .人口学刊,2011,(01).
[2]高中华.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6): 86- 93
[3]焉雯雯.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3-35.
[4]关颖.从排斥到背离—城市流浪儿童产生的家庭因素及其对养成教育的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08,(7):37- 43
[5]张艳丽.对完善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制的几点思考)基于对生存权的公共性认知[J].行政与法,2010(6):33一36
[6]Muhammad.Y. Turning Beggars Into Entrepreneurs[J].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2008,25:335一339
二、主要研究(设计)内容、研究(设计)思想及工作方法或工作流程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分析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在我国历史进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阐述绵阳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现状。如:绵阳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等。
第二、对绵阳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出现的成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说明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第三、通过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二)研究思想
第一、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我国城市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历史和现状并具体到绵阳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结合绵阳市的实际情况和相关具体实例,对绵阳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第三、通过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
(三)工作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理论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最新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研究,根据相关的学术论著、期刊、调查数据以及国家统计年鉴、地方政府文件和互联网上的相关数据资料,就政府进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2)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的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通过制作问卷,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数量的、实际的问卷调查。据此总结分析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的成功的经验,对本文的理论提出进一步的依据。
(3)归纳法
本文以现有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的著作文献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研究理论,来提升本文理论构建的高度和深度;同时,为了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和解释力,对国内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对策研究的实践经验进行案例和调查分析,总结分析其成功经验,从而对理论进一步的论证。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XX年12月14日-20XX年12月22日 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论证、论文提纲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04月11日 调查、收集资料、论文写作
20XX年04月12日-20XX年04月25日 论文中期检查
20XX年05月01日-20XX年05月10日 提交初稿
20XX年05月11日-20XX年05月31日 论文修改、提交正稿
20XX年06月01日-20XX年06月16日 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