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调研报告(精彩3篇)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增收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走访了不同地区的农村,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发现,农村地区农民增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首先,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农民依靠种植和养殖来增加收入,但是由于市场波动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收入并不稳定。很多农民希望能有更多的增收渠道,减少经济风险。
其次,农民缺乏技能和创新意识。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很多农民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他们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的了解也比较有限,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供电等,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此外,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相对薄弱,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提高收入稳定性。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最后,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共同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只有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增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首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多样化,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与消费者联系,提高销售效益。此外,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然而,农民增收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增收效果不佳。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再次,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民增收问题,共同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只有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社会和谐的双赢局面。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调研报告 篇三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调研报告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党城湾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党城湾镇是个城乡合并的镇,因为缺乏明显的经济优势,以往一直处于“财政无收入,政府支出靠上拨,公益事业靠统筹”的状况。两年前曾有人预言,农村税费改革后,党城湾镇农业经济将直线下滑,成为“昨日黄花”,然而,却没有所说的那样,只是发展缓慢而已。党城湾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镇,农民人均收入不及于城镇人均收入的一半,显然增加农民收入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系统论的思想,市场化的观念,开放性的思维,工业化的举措,指导农业与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城带农、以城补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努力。
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现状
党城湾镇是全县最大的乡镇,也是唯一的农业乡镇,现辖紫亭社区、巴音社区、东山村、党城村、城关村、城北村、青山道村。两个社区、五个行政村、十二个村
民小组(其中,青山道村为移民村)。全镇共有2558户,7386人,由汉、回、蒙、藏、裕固等民族组成。现有耕地8487亩,承包地农业税计税面积为6677亩;林地1000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为2.8亩,全靠党河水灌溉。主要农作物有为小麦、胡麻、蚕豆、洋芋、玉米、等,也种植少量的药材、大蒜、西瓜等作物。2004年,全镇农村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62.9万元,比2001年增长913.6万元,年均递增21;其中,牧农业总产值实现1142.9万元,比2001年增长18.9,年均递增6.3;乡镇企业,二、三产业总产值实现1220万元,比2001年增加508万元,增长了1.7倍;全镇从事二、三产业户数达到385户,从业人员达到45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比2001年的3260.89元增加近890.11元,年均增加近3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8221元,比上年增加661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截止2004年底,各类牲畜存栏达到8531头(只),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2.5;牲畜繁殖成活率达到65.3,出栏率达到26.8,商品率达到10.7。舍饲养殖业从无到有,达到136户,修建温棚蔬菜16.8亩25座。初步形成了洋芋种植、舍饲养殖业等支柱产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年中举办各类培训班43期,培训农民4600人次,牛羊免疫密度达到100,胚胎移植43枚,农村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早在肃北县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分两步走提前六年率先在全省牧区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党城湾镇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就拿目前来说,虽说我镇于1996年提前一年实现小康,但是那只是不完善的,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农区小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形势极为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困难大于机遇,问题和挑战并存。
目前,影响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弱,物资和资金短缺,水利、电网,路面硬化建设的步伐不快;信息化市场经济闭塞;农产品流通领域狭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利于农业增效的提高。
(2)产业结构单一,由于陈旧观念和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贫乏,全镇农户种植仍以“老三样”(小麦、胡麻、大豆)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少,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步伐缓慢,压粮、扩经、增草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幅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缺乏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在实践中探索。农业结构调整中数量多,规模小,已调整的结构有洋芋、玉米、大豆、胡麻、西瓜、药材、梨、苹果、杏多项品种,但从规模效益上来看,缺少连片的调整规模,缺乏主打品种,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大路货多,珍、稀、特、新品种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工业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缺乏支柱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滞后,没有竞争优势,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出现了粮食投入高,产出低,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而且从产品层次上多数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低劣产品多、优质产品少、粮食作物多、特色产品少,使农作物的商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不利于农民增收的提高。
(3)财政困难,村经济积累薄弱。缺乏持久有力的税源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职工工资发放缺口大,保运转,保发展压力较大。
(4)村民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还不够强,思想不够解放,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城郊优势。
尤其是农民宁愿把传统的“老三样”种植调来调去,也不愿冒风险种植高新品种,使我乡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经济收入;三、经济发展的对策我镇要与全国、全市、全县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要加快经济发展,只有把项目强镇、以城补农作为发展的核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发展关键,把科教兴镇作为发展的条件,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动力,发挥以城带乡的优势,才能促进全镇经济发展。
(一)坚持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思路,促进经济发展。
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一场重大变革,充分认识到进一步转变的观念,在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思想理念上,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溥,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思想;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数量扩张型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现代化农业转变;在增长方式上,要注重科技进步与提高生产率,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战略规划上,要求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忽视生态环境破坏经营向生态效益平衡与经济效益提高方面转变,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通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