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通用3篇】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篇一
近日,笔者进行了一项关于身边抗战历史的调查。通过访谈、问卷以及文献研究,笔者试图了解抗战期间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参与抗战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于抗战的态度和意义。以下是调查结果。
在调查中,我首先采访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他是抗战时期的幸存者。他回忆起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描述了城市被炮火摧毁的景象,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转移到乡村。他说:“那时候,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坚信,只有抵抗才能让我们重获自由和尊严。”
我还采访了几位当时年轻的人,他们的父辈或祖辈参与了抗战。他们对于家族历史的了解,使得他们对抗战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位年轻人说:“抗战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先辈们为了我们的未来而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要牢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除了采访,我还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抗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抗战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抗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勇敢抵抗外来侵略的象征。同时,他们也认为抗战精神具有时代意义,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抗战历史在普通人民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对于抗战的态度和意义充满了敬意和感激。抗战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我们应该通过传承和宣传抗战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抗战的重要性,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篇二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视身边的历史。然而,抗战历史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抗战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调查中,我采访了一位年轻人,他是一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在博物馆中展示的抗战文物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通过观看展览和听讲解,对于抗战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认识到抗战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除了采访,我还进行了一些文献研究。通过阅读抗战期间的报纸、日记和文学作品,我发现抗战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和感动。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抗战是多么的重要和伟大。
通过这次调查和研究,我意识到抗战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年长的老人,还是年轻的一代,我们都应该了解和传承抗战精神。抗战历史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传承抗战历史,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篇三
身边抗战历史调查报告
关于身边抗战历史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资料
史料统计,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军多达300余万人,伤亡共计64万多人,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
(一)青白江家珍公园湖畔,矗立着一座高近两米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红砂石修建,碑座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两侧各有“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字样。从简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两位营长毕业于黄埔军官学校,均牺牲于抗战爆发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牺牲于上海南口战役,一位在南京保卫战中就义。而后,他们的灵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资修建纪念碑。
(二)为了寻找抗战老兵,帮助他们能够安详地渡过晚年,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项目XX年11月29日在成都启动。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在该项目的启动仪式上一位名叫苏国章的老人泪洒会场。苏国章老人出生于1921年,17岁便在中江川北师管区参军,后加入第九十九军。在1939年,苏国章参加了长沙会战,因负伤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后,苏国章经历了牢狱之苦,又辗转多地,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定居德阳。但是,由于在战争时期,苏国章丢失了证件,此后一直过着没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异常艰辛。而就在项目启动前不久,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户籍。
“我从1937年就参军,既然承认我是抗战老兵,我希望不是说工龄多少,而是军龄。”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文治谈起自己的心愿时,满是褶皱的双手不禁微微颤抖。抗战期间曾有300万名川军开赴前线,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而张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用徒步、轮船等方式先后经武汉、南京、苏州抵达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守陈家港、吨悟寺一线,坚守了八天八夜。”尽管事隔超过半个世纪,张文治对于初入战场的回忆却依旧清晰,他并不后悔倾尽青春保卫家园,但当年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是这位年近百岁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
(三)家住资阳的94岁远征军老兵朱守信,他总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战的日子:
1937年,年仅16岁的朱守信毅然从戎,成了成戍司管区的一名学兵。两年后,他被保送到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军官训练班,在铜梁虎峰场受训一年。毕业后回部队任排长。此时战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队改为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兵站总监部运输第七团,开赴云南前线。由于云南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给物资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在雨季,别说人了,连走惯山路的马都会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队要翻越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气极为稀薄,连火都点不燃。饿了,战士们就嚼生米充饥。渴了,就靠烂水池里的水解渴。“当时,20多人挤一个帐篷,临睡前,大伙儿还在闷着气说话。可第二天早上,一个帐篷里能爬起来的,就只剩几个人,其余的全在夜里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战友痛苦的样子,朱守信轻轻抹了抹眼泪。朱守信所在连队上山时有150多人,但下山时仅剩30来人了。“我们还是二线运输部队,死伤这个样子,可想而知,当时战斗有多么惨烈。”朱守信说,让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们完成了这次运输任务。
二、调查结果
时光荏苒,全民族抗战爆发迄今为止已有78年,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痕迹还在,而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士们如今却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现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军抗战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区还在世的'老兵已经寥寥无几。比之更少的,却是世人对老兵们的关怀。像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联合省内多家机构和志愿者们共同发起的“四川老兵关怀计划”这样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抗战老兵线索,寻找川籍或者现居四川的老兵,为老兵们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关怀的项目并不多,而那些战死的烈士们更是无人问津,除了一些将领外连荣誉称号都没有。除此之外,抗战老兵们当初所在阵营不同,现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调查分析
所有的抗战老兵,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政府,都是为祖国而抗日的。但是,老兵们的待遇却不是一样的。留在大陆的国民政府抗战老兵迟迟没有受到重视和扶助。他们大多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却是活的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同样身为国军的台湾抗日老兵却有每月至少6
万台币约人民币15000元的“终生俸”。这主要是因为台湾省实施的“终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领取,也可以每月领取,而一次性领完的人还可以每个月领取“生活费”。中国现存的很大的问题便是养老问题,政府基本无关注,特别是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战老兵们现在正好处于养老阶段,因此生活困难的大有人在。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以我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无法做到较好地使老人们安心养老。
在抗战老兵中的待遇也有不同,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抗战时期共产党与国*党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现在国军老兵们的待遇极低。
四、问题与建议
中国国军抗战英雄在大陆的不公平遭遇,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曾几何时,他们是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的民族英雄,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炎黄铁汉。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国家既然倡导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那么我们就更不应该遗忘那些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们,更离不开如今健在的老兵们。
结语
无数抗战老兵,带走了他们全部的人生故事。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走了,当然,也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想起他们了。
老兵不死,却终究会渐渐凋零,而今已有成千上万的老兵,带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细节和故事,悄声无息地从我们身边匆匆离去,如今健在的每一位,都是一段亟待挖掘、抢救的活的历史。
老兵们不仅是历史、细节和故事,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这对他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百味错杂,甘苦自知。今天哪怕是最“年轻”的抗战老兵,都已是耄耋老人,记住他们,不仅要承认他们的抗战历史功绩,更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待遇和照顾。
距离抗战胜利已过去70年,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能看到一些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但是人们却是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如今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让大家遗忘了,在70年前,有怎样的一代人为我们的国家奋斗着,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坎坷走到了今天,他们付出了多少的代价换来了今天的平安。我们都无法知道尚还健在的老兵们怀揣着怎样的一份记忆坚持活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