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扶贫调查报告【推荐3篇】
村扶贫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仍有一些贫困村存在较大的发展难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度,我们进行了一次村扶贫调查。本篇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某省某县的一个典型贫困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我们全面了解了该村的经济状况、教育医疗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以下是我们的主要发现:
首先,该贫困村的经济状况薄弱。由于土地贫瘠、产业单一,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农产品销售困难,致使村民的收入难以持续增长。此外,村里的农产品加工业也十分薄弱,无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教育医疗条件亟需改善。调查发现,该村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村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医疗方面,村内只有一所卫生室,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这使得村民的教育和医疗问题成为制约贫困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调查发现,该村的道路、供水和电力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道路狭窄、坑洼不平,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供水设施老旧,供水不稳定,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电力设施不完善,电力供应不稳定,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综上所述,该贫困村存在经济薄弱、教育医疗条件不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二是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卫生室的医疗水平;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道路、供水和电力设施,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贫困村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村扶贫调查报告 篇二
贫困村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村扶贫调查。本篇报告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某省某县的一个贫困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深入交流,我们全面了解了该村的经济状况、教育医疗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以下是我们的主要发现:
首先,该贫困村的经济状况较为薄弱。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和市场渠道,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然而,由于技术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渠道都存在问题,村民的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其次,教育医疗条件亟待改善。调查发现,该村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村民子女的教育需求。医疗方面,村内医疗设施和药品供应都十分有限,给村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使得村民的教育和医疗问题成为阻碍贫困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调查发现,该村的道路状况较差,供水设施老旧,电力供应不稳定。道路狭窄、坑洼不平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供水设施老化严重,供水不稳定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电力供应不稳定,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综上所述,该贫困村存在经济薄弱、教育医疗条件不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开拓,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二是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医疗设施的水平;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道路、供水和电力设施,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贫困村发展中的问题,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村扶贫调查报告 篇三
村扶贫调查报告范文2016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ldquo
;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为了让大家更了解精准扶贫的含义,以下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农村扶贫调查报告范文,以供参考!全市扶贫攻坚誓师动大会后,市直驻资丘镇五房岭村扶贫工作队到村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宋文豹先后率帮扶单位(市农业局、非税局、市物资集团、中行三峡分行)主要负责人到该村调研和办公。一个月来,我们通过走访贫困户、村组党员干部和群众,实地了解情况,基本掌握了全村的贫困现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房岭村基本情况
五房岭村由岩磊子和五房岭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辖5 个村民小组,该村国土面积12.6 平方公里,有耕地3150 亩,林地12000 余亩,平均海拔850 米,属半高山地带。村内共有5个村民小组, 606 户,1783 人,村年产值1500 余万元, 2014 年人均纯收入3490 元,农民家庭收入以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生猪年出栏8400头;到户公路通车率 98% ,通电率100% ,饮水安全覆盖率达84.5% ,森林覆盖率74% 。本次精准扶贫入户信息调查共确定贫困户210 户, 685 人,占总户数34% 。
该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按划分标准可分为五类。一是示范户(富裕户),指在产业发展、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有一定示范效应的农户,全村有12 户 51 人,占2.2 % 。二是一般户,指在产业发展及家庭收入方面不具有优势,但能够依靠现有自身能力保持基本发展,不需要在精准扶贫环节给予过多关注和扶持的户,共有310 户 1034 人,占58.2 % 。三是贫困户,指依靠现有自身能力难以维持基本发展,但给予一定扶持后,能够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的户,共 210 户685 人,占39.4 % ,有近四成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是特困户,指不能通过扶持措施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对部分人员需要政策兜底的,共 10 户 13 人,占 1.9 % ,其中需要政策兜底的有 12 人,占 6.7 % ;五是五保户。共4 户,4 人,占 2.2% 。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我们先后走访了210 个贫困户,通过“五看”,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疾病重病躺在床,找准了贫困人群,摸清了致贫原因。
(一)因学生读书致贫。受教育布局调整影响,全村无幼儿园、无学校,适龄儿童主要就读于凉水寺希望小学(约4 公里)和集镇学校(约8 公里),初中和高中学生全部在县城或资丘镇就读,家长租房陪读现象十分普遍,主要由一名家长陪护或采用全托方式,每月花费500 至800 元不等。如果家庭既有高中生,又有大学生,几年下来因送子女上学的高昂费用,又使一些家庭不得不返入贫困的队伍。据测算, 目前供养一名大学生最低需要4 万元。比如:田银成有两个孩子读书,学费、生活费负担重,像这类的户全村共有62 户。
(二)因重大疾病致贫。“一人得病,全家致贫”是当前农村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该村农民特别是50 岁以上的人群中患风湿、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较多,精神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全村因病费用支出户均达2331 元,超过10000 元的有90 户,占17% 。四组农民田为新,妻子王秀道患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并诱发多种并发症,每年医药费要15000 元以上,田为新由于要照顾妻子长期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全家日常开支及医疗费用全靠儿子在外务工维持,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全村因重大疾病致贫有38 户。
(三)因残(智)原因致贫。全村因残、因智力原因而致贫的有29 户。弱智人田世明、田黎明,不能自食其力,发展生产和家庭组织能力几乎没有。一组田家凤,一户多残,一贫如洗。
(四)因交通原因致贫。全村因交通致贫的有16 户。四组田昌兴,全家3 人,2 个劳力,人不懒,耕地和山林也不少,可就是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拖拉机和汽车根本开不进去,受交通限制,地里种的果菜很难拉出卖,若遇上雨天,只好烂在地里,农产品难于变现,全家3 人就有2 个单身汉。
(五)因“三缺”因素致贫。全村缺技术致贫的有24 户、缺资金致贫的有30 户、缺劳力致贫的有11 户。这些户而往往更缺的是市场经济意识。一组的田昌庆,曾种过14 亩白菜,没想到等到白菜上市,当年的白菜价格却遭遇大跌,辛苦忙碌一年的田昌庆非但没赚到钱反而亏了1 万多。最近几年,田昌庆种过包菜,种过辣椒,因为只会埋头种地,不懂市场行情,年年丰产年年亏损,家境贫寒。
三、脱贫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感到,五房岭村有利条件众多,按期脱贫充满希望。
(一)自然资源丰富。五房岭平均海拔850 米,地势落差最大达700 米,是典型半高山地带和气候。全村有林地12000 亩,生态环境好,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74% ,且以栎树、杉树居多,特别适宜发展食用菌、茶叶等产业,村民因地制宜种植蔬菜、木瓜和发展牲畜养殖,具备产业多元、多样化发展的先天条件。
(二)产业发展有基础。生猪养殖是五房岭的优势主导产业,2014 年全村出栏生猪1 万多头,户平16 头,人平5.6 头,创产值1500 万余元,占全村收入三成以上。如今,五房岭的生猪跟“资丘飞鸡”一样闯出了些名头,村民也尝到了甜头。
(三)干部群众劲头足。发展的意愿在群众,脱贫的主体是群众,只有激发群众甩开膀子苦干实干,脱贫才有“ 底气” 。我们所到之处,看到了干部和群众自强不息的精神,全村上下有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三组村民田开培,腿残、眼残,为3 级残疾,但身残志坚,人残脑不残,特别能吃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展规模养殖业,今年可出栏生猪110 头。二组20 多个贫困户,主动调整产品结构,要求村里支持发展木瓜产业。今年下半年生猪、西红柿、包白菜市场看好,价格上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五房岭村处于中山地带,产业多而不精,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要摘掉贫困帽子,还要搬开“三缺”的绊脚石。
一是缺主导产业支撑。全村农业产业发展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层次、规模、水平相对较落后。田间主要以玉米、土豆、苕等“老三样”为主,基本不出售,主要用于饲养自家牲畜。近年来蔬菜种植有一定发展,但与周边村相比规模较小,种植面积在1000 亩左右,蔬菜种植农户207 户,占1/3 。养殖业主要是养猪,距离“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差距较大,全村年出栏生猪1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仅有5 户,50 头以上的养殖户也仅有19 户。“三边”种植的核桃、板栗、茶叶,管理粗放,产量低,被农民称为“三年两不收”产业,自给自足,没有形成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