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优秀3篇)
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标题:探索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传播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种背景下,机器翻译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翻译工具,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传播领域。本文将探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机器翻译、跨文化传播、应用、优势、问题、挑战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而语言障碍一直是阻碍跨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之一。传统的人工翻译虽然能够确保准确性,但在速度和成本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机器翻译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翻译工具,成为了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将探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2.1 机器翻译的优势
机器翻译具有快速、高效、可扩展等优势。通过机器翻译,可以快速将原文翻译为目标语言,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同时,机器翻译可以进行批量处理,适用于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任务,节省了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
2.2 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案例
以新闻媒体为例,机器翻译可以实现即时翻译,将国际新闻迅速翻译为本地语言,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机器翻译还可以应用于旅游、电子商务等跨文化传播场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翻译服务。
3.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1 翻译质量问题
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机器翻译在翻译质量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机器翻译往往无法理解文化背景、上下文等因素,容易出现翻译错误或语义偏差。
3.2 文化差异问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翻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机器翻译可能无法准确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产生误解。
4.结论
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翻译效率和扩大传播范围。然而,机器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机器翻译的技术和应用,探讨如何优化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为跨文化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Brown P F, Cocke J, Pietra S A D, et al. A Statistical Approach to Machine Translation[J].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16(2):79-85.
[2] Koehn P, Och F J, Marcu D. Statistical Phrase-Based Translation[J].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2003, 3(1):48-50.
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标题:翻译专业中的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摘要: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而文化因素作为翻译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翻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翻译专业中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文化因素、翻译质量、影响、解决方案
1.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旨在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2.1 语言差异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翻译人员需要理解并转换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确保翻译质量。
2.2 习惯和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习惯和价值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翻译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并考虑目标文化的习惯和价值观,以实现准确传达。
3.解决方案
3.1 提高文化素养
翻译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通过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可以更好地处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3.2 借助辅助工具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辅助工具来处理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使用专业的翻译软件和词典,可以提供准确的翻译建议,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
4.结论
文化因素对翻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并处理文化差异,以确保翻译质量。通过提高文化素养和借助辅助工具,可以有效解决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Routledge, 2014.
[2] Nida E A,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J]. Brill, 2013.
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关于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为例的开题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1998年,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1999年,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000,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
2007年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 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2007,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2000,7—11)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2005,55—59) —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