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优秀3篇】
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一
标题: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现状与问题分析
摘要:本篇报告主要调研了县城乡低保工作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通过对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资金保障和对象覆盖等方面的调查,发现了一些困扰县城乡低保工作的问题,包括资金不足、标准不一、管理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旨在提高县城乡低保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性。
一、调研背景
县城乡低保工作是保障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差异较大,县城乡低保工作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差异。因此,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县城乡低保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调研对象包括县城乡低保办公室工作人员、低保对象以及相关社会组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低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低保对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
1. 低保政策执行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县城乡低保政策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资金不足,一些符合条件的家庭无法享受到低保待遇。其次,由于地方标准不一,导致低保对象的待遇存在差异。此外,一些低保对象反映申请流程繁琐,办理周期较长,影响了低保资金的及时发放。
2. 资金保障问题
调研发现,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资金保障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中央财政对于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低保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影响了低保对象的正常生活。
3. 低保对象覆盖问题
针对低保对象的覆盖范围,调研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符合条件的家庭无法享受到低保待遇,主要原因是由于申请条件过于严格,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无法满足相关条件。此外,一些低保对象反映申请流程繁琐,办理周期较长,影响了低保资金的及时发放。
四、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问题:
1. 资金不足: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一些符合条件的家庭无法享受到低保待遇。
2. 标准不一:不同地区的低保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低保对象的待遇存在不公平现象。
3. 管理不规范:一些地区的低保办公室管理不规范,导致低保对象申请流程繁琐,办理周期较长。
五、改进建议
为了解决县城乡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效率和公平性,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低保资金的及时发放。
2. 统一标准:各地区应统一低保标准,保障低保对象的待遇公平性。
3. 简化程序:低保申请流程应简化,办理周期应缩短,确保低保对象能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六、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县城乡低保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金不足、标准不一、管理不规范等。为了提高县城乡低保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性,我们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统一标准和简化程序等改进建议。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县城乡低保工作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完善。
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三
县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低保是在城市已经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保障线”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制度。下面是YJYBS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一篇对县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的报告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一、城乡低保的现状
全县是全省5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孤寡、残疾、困难群众较多,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了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通过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基本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高有低,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困难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截止到2015年3月,全县农村低保对象已达6787户26081人,1-2季度发放低保金达1395万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低保家庭切实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保障标准底线稳定日趋合理
目前,全县各乡镇均按省定标准实行分类施保。其中,农村低保26081人,人平均月补助标准达94.5元,一类对象人均月补助标准已达140元;城镇低保3537人,人平均月补助标准达213元。
二、主要做法
(一)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低保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其次,建立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负责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划分责任,逐一细化工作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阶段性要求等,加强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农村低保起步规范高、规范严。一是认真展开前期调研工作。对低保标准的制定,家庭收入的测算,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以及低保资金的管理等,做到程序规范,安排合理。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按照要求加强动态管理,实施分类施保,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操作程序严格。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民政部门要求做到了“五个一定”,即:一定深入低保申请人家中核实,一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两委扩大会议,一定进行三榜公示,一定做到程序合法,一定按时发放低保金。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实施阳光操作。三是档案管理规范。为了加强低保档案管理。各乡镇认真填写花名册、报表、申请审批表和领取证,并按照要求输入微机,制作了电子文档。
(三)政策透明度高。各乡镇抓了低保政策的宣传解释,借助宣传栏,发放宣传品等,广泛宣传农村低保政策的意义和具体规定,各村、社区都建立了固定性的公示栏,对享受低保的人员、金额进行公示。
(四)补差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由原来的 元提高到94.5元预计。
三、存在问题
(一)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动调整机制尚不健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对群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迫切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物价上涨水平动态调整机制。
(二)工作手段亟待进一步丰富和加强。
随着低保工作的扎实推进,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个别乡镇将死亡人员的明白卡、一折通姓名没有及时变更,从表面上看死亡人员还在享受低保待遇。需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进行更换。二是人为分户现象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搞平均主义、家家有份;把法律赋予赡养人、扶养人、抚养人的法定义务人为的推给政府。三是低保对象的认定有待进一步规范,亟待出台一套科学完整的家庭收入测算体系,从制度上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四是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部分工下岗失业,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通过加强动态管理,及时地把最需要救助的困难家庭纳入农村低保显得尤为
重要。五是少数地方的分类施保不尽合理,个别低保对象享受的低保金额与其家庭困难程度不相匹配,基本生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分类不当也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例如,由于现在的农村低保对象是在测算其家庭收入的基础上,通过民主评议产生出来的,这可能导致条件相近的家庭有的享受到低保,有的没有享受到。以一个3口人家为例,按人均月补差94.5元计算,那么其家庭一年得到的救助金额是3402元,这在农村,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这对如何科学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是临时救助制度亟需出台。一些农村困难家庭尽管享受到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等政策,但是在遇到一些突发性的天灾人祸后,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临时性救助而变得“困上加困、难上加难”。七是农村低保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农村低保政策强、涉及面广,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专项工作经费,已成为制约农村低保长效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目前全县各乡镇的低保工作都是由各村核查报到乡镇民政所,再由民政所报到县民政局备案,由于人员少、工作量大,造成核查不准、把关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另外,由于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乡镇低保工作工作经费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力量与工作任务下相适应的矛盾非常突出。八是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进展缓慢,已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农村低保涉及到农村广大困难群众,面广事多,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来推动规范管理。但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状况是各级投入不足,硬件不过关,软件不配套,素质不够高,使基层的工作事倍功半,忙于应付。四、对策及下一步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积极的民政政策和创新的工作思路,积极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一)积极向上报请低保提标扩面。近期将向政府申请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公平,另一方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
(二)逐步完善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随着物价的上涨,根据省、州文件精神,给低保户发放一定的物价补贴,从根本上解决物价上涨而引发低保户的生活困难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我们将以完善制度为依托点,以加强低保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抓手,加大监管力度,力求管理水平上层次。
1、坚持按户施保,避免人为分户现象,把政府公共行政职责与赡养人、抚养人、扶养人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区别开。
2、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经验,指导基层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测算方法,为建立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收入测算体系奠定基础。
3、在动态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按照“年度审核、季度微调”的要求,把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已明显好转的人员坚决清理出去,把急需救助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全方位、多层次、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和群众监督机制;三是指导基层探索建立“渐退帮扶”机制,与劳动、扶贫等部门协调合作,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组织有劳动能力(或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外出务工,以及开发性扶贫工作,营造一种“高高兴兴出低保”的良好氛围,从而打破少数地区存在的“进来容易出去难”的工作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