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最新3篇)
市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市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变化。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就业人口总量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时就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
首先,就业人口总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的就业人口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超过了去年同期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用工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政府对就业的积极政策支持。此外,近年来我市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大量高素质人才涌现,也为我市的就业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市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传统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下降,而新兴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就业需求。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逐渐增加,为我市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我市的就业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导致一部分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导致一些就业机会难以填补。其次,就业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尽管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较快,但一些就业岗位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仍然不尽人意,一些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一些特定群体的就业问题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综上所述,我市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变化,就业人口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然而,就业问题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创新,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市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近年来,我市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变化,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就业人口总量稳步增长,但就业结构不够合理,就业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首先,就业人口总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的就业人口总量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超过了去年同期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而,就业结构不够合理是我市就业状况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逐渐减少,导致一部分劳动力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导致一些就业机会难以填补。这种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平衡,给一部分劳动者带来了就业困难和压力。
此外,就业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就业人口总量呈现增长的态势,但一些就业岗位的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仍然不尽人意。一些劳动者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与生活成本的增长速度不匹配,一些企业的用工行为也不规范,存在拖欠工资、强制加班等问题。此外,一些人才流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高素质人才倾向于去大城市或者海外发展,使得我市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我市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变化,就业人口总量稳步增长。然而,就业问题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就业结构不够合理,就业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市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关于市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索整理的一篇关于市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就业基本情况
(一)人力资源状况
截止2015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二)劳动力就业状况
至2015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三)就业工作情况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201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2015年的1.7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 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2015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2015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
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
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2015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 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
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2015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二、“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岗位态势
(一)劳动力供给情况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十一五”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二)就业岗位增加情况
1、根据市、县(区)两级“十一五”规划,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十一五”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十一五”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三)综合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三、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
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这部分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一般的劳动,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差甚远,离开政府的援助很难实现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