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优选3篇)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篇一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政府和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
首先,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了个人信息的保护原则和具体的保护措施。例如,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的相关规定;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加强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中国政府加强了个人信息的监管和执法力度。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监管和执法工作。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监督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公安部建立了网络安全保卫局,负责打击网络犯罪和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这些措施的实施,增强了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
此外,中国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中。许多公司建立了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部门,制定了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和措施。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个人信息保护治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的执行;腾讯公司推出了“隐私守护计划”,加强了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这些企业的积极参与,为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尽管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个人信息,给个人隐私带来了威胁。其次,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一些规定的执行和监督还不够到位。最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许多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和企业在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加强个人信息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篇二
个人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中国的挑战与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源,而其泄露和滥用可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中国政府和企业亟需加强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首先,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问题是当前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挑战之一。尽管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但仍然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情况。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个人信息,并将其用于非法活动,给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尽管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来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但仍然存在执行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一些企业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存在违规行为,一些机构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最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尽管中国政府和企业已经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但仍然存在公众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个人信息保护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人对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够。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然而,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问题、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问题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加强个人信息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篇三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
在对全国100多万份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后,《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本次调研显示出,当前公民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报告》披露:超过七成以上的人都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多达81%的人收到过对方知道自己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泄露个人信息,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在租房、购房、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个人信息泄露后,受到营销骚扰或诈骗的高达36%。
两成人曾受电信诈骗恐吓
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和封面智库联合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有26%的人每
天收到2个以上的垃圾短信,20%的人近一个月来每天收到两个以上骚扰电话。《报告》还显示,在遭遇个人信息侵害时,经历邮箱、即时通讯、微博等网络账号密码被盗的参与调研者占40%,因在网站留下个人电话和注册网络金融服务而遭遇各类骚扰和诈骗的参与调研者都在30%以上,遭遇针对银行卡、信用卡和网络交易诈骗以及被“短信炮”、“拨死你”电信骚扰的参与调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检法、税务机关的不法分子诈骗、恐吓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9%,明确知道个人和家庭信息被贩卖、泄露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8%。
此外,即便最少的数据比例,即“个人隐私信息被网站公布”、“购买机票后收到航班异常的电话或短信诈骗信息”也达9%。
60%受访者不知如何维权
在日常生活中,证件复印件、快递单和手机是泄露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报告》显示:有高达55%的人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人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而不加处理;超过27%的人在停用、注销手机号的时候,甚至不去银行、支付宝、网站等变更绑定的手机号。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在解释未能维权的原因时,半数以上的参与调研者因不知如何维权(占60%)和没有发现经济损失(占56%)而选择了沉默。
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比例选择了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最为消极的是“维权成功也没有好处”选项,也有14%的选择比例。
量刑过轻震慑力有限
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报告》认为,尽管目前我国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存在诸多法律规定,但基本都分散在效力层次不一的各种法律法规乃至规范性文件。因此建议,应尽快通过一部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对相应法律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整合。
《报告》指出,尽管当前针对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与利用的司法判决为数不少,但与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状况相比,并不成比例。特别是个人信息泄露与电信诈骗等犯罪活动结合之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亟需加大惩处力度,增加犯罪成本,以切实起到威慑作用。
“我们做了一个案例数据库检索,只找到相关的40多个案例的判决书。而在这其中,只有5个案例是判决侵犯个人信息的罪犯是超过一年,超过两年的更是仅有两个案例。这样的比例也说明,我们刑法的量刑规定不是很高,在实践中震慑力还比较有限。这同样也印证了维权困难导致受侵害人维权意愿低下的观点。”《报告》执笔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林维认为,应建构统一的立法框架、加大司法打击力度、确立顺畅维权渠道。“把关注的焦点从事后的惩处转移到事前的防范上来,从非法数据产业链的源头堵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治愈这一顽疾,迎来个人信息保护的蓝天。”
芝麻信用成实践样本
《报告》同时指出,实现健康市场秩序的具体模式,其构架可以通过建设“基础法律规范、行业通用标准、企业最佳实践”的架构来实现。
在此方面,刘晓春介绍,经过《报告》课题组专家调查研究,建议可根据芝麻信用等征信机构形成的实践样本,提高征信机构和数据信息行业的准入门槛,建立个人信息分类保护、全面落实用户授权机制、严格规范内部管控流程、完善泄露危机应急预案,让这个成为整个数据信息行业的通用标准。
例如,以手机app等软件为例,芝麻信用等企业建立内部信息采集规范,只采集与评估用户信用状况有关的信息,而不采集用户的聊天、通话等个人隐私信息,不得追踪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信息。
同时,芝麻信用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实行类似于“黑名单”制度,设立了外部舆情监测机制,一旦发现合作商户存在信息泄露或违法违规采集/输出用户信息的情况时,会及时评估事件对用户信息安全造成的风险或潜在威胁,甚至决定中止或终止与合作商户的合作。
蚂蚁金服副总裁、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在会上透露,芝麻信用已通过英国标准协会权威评估认证,成为国内首家获得ISO27001:2013国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征信机构。
“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芝麻信用严格按照国际信息安全最佳实践要求实施,即使投入成本,改变流程,也要尽最大努力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这也是我们对用户的承诺。我们也希望,芝麻信用阳光公约的相关原则和做法,能成为更多同业的共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