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精简3篇)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篇一: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中国政府加大了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首先,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其次,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由于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政府应加大对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检查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三,要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食品流通环节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流通环节复杂,监管难度较大。政府应加大对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流通追溯体系,加强对食品流通企业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食品流通领域的违法行为。
最后,要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风险提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是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部门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风险,引导消费者科学选择食品。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是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发展的主要任务。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风险提示,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共同打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篇二:创新科技,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科技来保障食品安全。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是保障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着操作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方法,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食品安全溯源是保障食品质量和追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追溯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全过程。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溯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的溯源系统,提高食品追溯的精确性和迅捷性。
第三,推动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农产品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来源,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推动农业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追踪,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科技,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是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推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推动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共同打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 篇三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
昨天上午,《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及相关系列报告在京发布。报告研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正在向好。2015年,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等主要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7.1%,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在高位波动。系列报告由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曲阜师范大学、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
“瘦肉精”合格率99.9%
经过多年重拳整治,如今生猪“瘦肉精”污染问题已基本得到控制并逐步改善。
数据显示,2015年畜禽产品的监测合格率为99.4%,已连续6年在99%以上的高位波动,表明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备受关注的“瘦肉精”污染物的监测合格率为99.9%,比2013年又提升了0.2个百分点,连续8年稳中有升,生猪“瘦肉精”污染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并逐步改善,基本打掉地下生产经营链条。
“水产与水产制品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事件高发的食品种类。”报告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部主要监测对虾、罗非鱼、大黄鱼等13种大宗水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3年低于96%,在五大类农产品中排名较低,安全水平稳定性不足。
添加剂超范围超量问题仍存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当代世界各国食品安全领域关注的焦点,但食品添加剂关键在含量,关键在标准,关键在保障安全,而不必谈‘添加剂’色变。”国家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刘兆彬解释。事实上,在25个大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2015年的国家抽检合格率为99.6%。
不过,食品添加剂的非法添加和不规范使用问题依然存在。2015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显示,检出非食用物质的样品占不合格样品的1.2%,而非食用物质的检出主要是人为非法添加造成。从抽检数据看,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占不合格样品的24.8%。
“目前我国有食品经营许可证的食品经营、生产企业大小1180万家,但还有不少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没有领许可证。”报告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小散乱”问题依然存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法添加等指标检验应继续成为今后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重中之重。
进口食品不合格批次上升
报告显示,随着食品进口量的大幅攀升,被检出不合格食品的批次和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数据,2015年,我国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来源地主要是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和意大利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与重金属超标,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8.77%。
除了购买进口食品,不少消费者也热衷购买进口餐厨具。“这类产品与食品或人的口部直接接触,与消费者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报告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产品类别看,2015年家电类的不合格率明显下降,但塑料制品、纸制品等不合格率显著上升。以锅具为例,如果出现重金属铬和蒸发残渣超出限量值问题,有害成分容易渗透到食物中,过多摄入易损害肝脏,造成慢性中毒。
相关资料:
中国江南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中国食品安全报》6日在北京联合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
016)》中指出,台湾是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来源地。报告认为,从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来源地来看,中国台湾是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的第一大来源地,2014年和2015年中国大陆从中国台湾进口的不合格食品批次,占这两年中国大陆进口所有不合格食品批次的四分之一。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来源地分别是,中国台湾(773批次,占22.06%)、美国(250批次,占7.14%)、韩国(233批次,占6.65%)、法国(207批次,占5.91%)意大利(185批次,5.28%)、马来西亚(177批次,占5.05%)泰国(157批次,占4.48%、德国(155批次,占4.42)、日本(143批次,占4.08)、澳大利亚(119批次,占3.40)。
报告强调,2014年,中国大陆从上述的中国台湾地区和9个国家进口不合格食品合计为2399批次,占2014年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3503批次的68.47%。 与此同时,报告称,2015年,中国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的前十位来源地分别是,中国台湾(730批次、占26.02%)、日本(171批次,占6.1%)、马来西亚(153批次,占5.45%)、美国(152批次,占5.42%)、意大利(141批次,占5.03%)、泰国(117批次,占4.17%)、西班牙(117批次,占4.17%)、韩国(104批次,占3.17%)、法国(98批次,占3.49%)、德国(85批次,3.03%)。
报告表示,2015年,中国大陆从上述的中国台湾和其他9个国家进口的不合格食品合计为1868批次,占2015年中国大陆进口全部不合格食品2805批次的66.59%。可见,中国主要的进口不合格食品来源地相对比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