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实用3篇)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增加。为了了解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认知,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活动。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共选择了500名市民作为调研对象,年龄分布在18岁至60岁之间。
调研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和进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问卷包括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关注程度和传承意愿等问题。面对面访谈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调研结果:
1.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只有约30%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回答有关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问题。这说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待提高。
2.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尽管大部分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但调研结果显示,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较高。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注,并且有意愿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3.传统文化的传承意愿:调研结果显示,近50%的受访者表示有意愿传承传统文化,其中以年轻人居多。这说明虽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挑战,但仍有一部分人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调研分析:
1.教育的重要性:调研结果表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受访者中大部分高学历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高,而低学历者则表现出较低的认知程度。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提高市民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2.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调研结果显示,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成为了市民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和知识,能够更好地吸引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结论:
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有待提高,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意愿较高。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将有助于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也应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 篇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市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了解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活动。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调研对象:本次调研共选择了500名市民作为调研对象,年龄分布在18岁至60岁之间。
调研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和进行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问卷包括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影响力的评价等问题。面对面访谈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市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和体验。
调研结果:
1.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市民对于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对传统文化抱有敬意和热爱之情。
2.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调研结果显示,约70%的受访者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的根和灵魂。
3.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调研结果显示,市民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力较大。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对社会和家庭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调研分析:
1.传统文化的魅力:调研结果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市民的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追求。
2.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调研结果显示,市民普遍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广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论:
市民对于传统文化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认同感,同时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参与机会,将有助于增强市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共同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 篇三
市民传统文化意识调研报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具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等纷纷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早已习惯的文化信仰。为了解奉贤区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根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的要求,奉贤调查队于20XX年5月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全区范围内共抽取了10个行政村(居)委,按照随机等距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200户城乡居民家庭作为本次专题调查的调查样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100个;样本男女性别比例为91:109;年龄段以26岁至45岁、56岁至65岁年龄段为主。
本次调查以入户开展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共24个问题,涉及市民文化活动现状、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情况及现状评价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第三题到第十四题涉及市民传统文化意识。
二、当前我区城乡居民传统文化意识现状及特征
1、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是市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调查显示,从调查对象整体来看,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及口口相传是居民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途径。200位调查对象中,有63人选择电视广播、46人选择网络媒体及44人选择口口相传,占比分别为31.5%、23%及22%;仅有48人选择书籍和报刊杂志、学校教育及其他。但由于互联网使用情况受年龄影响较明显,46岁以上被访者表示以广播电视、口口相传及书籍报刊杂志为主要途径。
2、近半数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影响较大
当问及“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世方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时,在200名调查对象中,有67人选择影响较大,3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比分别为33.5%及15.5%。分别还有76人、19人及7人选择一般、影响不大及没有影响。
数据显示,年龄越大,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程度也越大。12名25岁及以下调查对象中,仅1人选择影响很大,占8.3%;52名26-35岁调查对象中有8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5.4%;96名36-55岁调查对象中有13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3.5%;27名56-65岁调查对象中有5人选择影响很大,占18.5%;13名6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有4人选择影响很大,占30.8%。
3、是否选择以一定方式过节受法定假期及收入状况影响较大,洋节日则更受年轻人追捧
春节毫无疑问是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数据显示,200名调查对象中,197人表示对春节比较重视并且会用一定方式度过。
而庆祝其他传统节日则受法定假期影响较大,有151人表示会庆祝中秋节,占75.5%;有149人表示会采取一定方式度过清明节,占74.5%;但有些未设定法定假期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仅65人选择,占32.5%;腊八节,仅6人选择,占3%;七夕,仅21人选择,占10.5%。
从收入水平角度看,收入水平越高,对节日的重视程度也越高(如图1),尤其是需要一定消费的节日,如传统节日七夕、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图1: 各个收入水平调查对象选择过节的占比情况(单位:元)
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更受年轻人的追捧。数据显示,64名35岁及以下的调查对象中,有20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31.3%;有18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28.1%;而136名36岁以上调查对象中,仅17人表示会过圣诞节,占12.5%;仅11人表示会过情人节,占8.1%。
4、对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但传统著作精读率偏低
据调查, 200名调查对象对一些传统思想及论述的认同度较高。有143人及45人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71.5%、22.5%;有135人及56人对“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8%;有135人及46人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示认同及部分认同,分别占67.5%、23%。
200名调查对象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24人,专科31人,本科及以上45人。受文化程度影响,对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及西方名著的精读率偏低,大部分表示只粗略读过(如图2)。从调查对象整体情况看,在问卷所列名著中,精读率最高的`三本中国传统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及《西游记》,精读率分别为16%、14%及12%;精读率最高的三本西方名著是《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傲慢与偏见》,精读率分别为10.5%、9%及7%。
从文化程度细分来看,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西方名著的精读率相对较高,但仍偏低。45名本科及以上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的精读率分别为35.6%、35.6%、28.9%及24.4%。
图2: 各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的精读率
三、增强市民传统文化意识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社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同于技术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单是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市民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文化的营造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广播、报纸、社区宣传栏、横幅、草坪中的警语等,让市民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更具吸引力,更深入人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社区应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区活动,如讲座、征文、演讲等,在这些活动中,市民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2、大力推进系统宣传,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传媒首先要重视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很好地研究它。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东西,非文字的东西怎样通过传媒把它系统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绍成为系列的、体系化的东西。通过传媒,把即将消失的东西赶快抢救、拍摄,对还在传承的东西要细心报道、加以引导,这些都可以通过传媒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网络化的时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体系化的进行宣传。介绍传统民俗文化,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深入讲解,并到下面去采风,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这样才能从点到面鲜活地把传统知识宣传给普通市民。
3、强化文化教育,增强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年轻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比如七夕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一些传统风俗保存得还很好,都是我们可以了解研究的。立足传统才能走向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规定为必修课。同时在“两课”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而对于已经离开校园的年轻人而言,可利用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网络等新媒体,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