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推荐3篇】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一

标题: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工作,长期不在家陪伴的儿童。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常常面临心理问题。本报告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分析了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

1. 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人的陪伴,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2. 自卑感:留守儿童常常被其他同学嘲笑和歧视,他们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自卑感更为强烈。

3. 焦虑与抑郁:留守儿童常常担心自己的父母是否会回来,长时间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缺乏亲子关系:由于长期分离,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缺乏亲密的亲子关系,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 社会孤立:留守儿童常常被视为“特殊群体”,在学校和社会中容易受到排斥和歧视,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

3. 缺乏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充足的情感支持,无法得到及时的安慰和关怀,使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

1. 建立家庭支持体系: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提供亲子关系建设的指导和帮助,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2. 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留守儿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资源。

3. 加强社会融合:留守儿童应该被视为普通的儿童,享受与其他儿童一样的权益,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照顾,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结论:留守儿童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资源,才能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二

标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工作,长期不在家陪伴的儿童。他们由于父母的缺席,常常面临教育问题。本报告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分析了他们面临的教育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1. 学习成绩下降: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 学业压力大:留守儿童常常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学业,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 缺乏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对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导致他们缺乏充实和快乐的生活。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1. 缺乏家庭教育:由于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导致学习和生活的问题。

2. 学校教育不足: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常常缺乏对他们的特殊关怀和照顾,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3. 社会环境不利:留守儿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村庄和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

1. 加强家庭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帮助,提供父母教育的培训和资源,加强家庭教育的力度。

2. 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学校应该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关注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3. 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好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

结论:留守儿童面临着严重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和照顾,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资源,才能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让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篇三

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如何让留守儿童感到家的温暖?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毛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范文:

  篇一:

  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

  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

  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最亲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

  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

  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 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

  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

  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

  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

  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

  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

  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

  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

  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

  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

  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

  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

  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1.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导。

  2.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

  3.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搭建工作平台,统筹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并提供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流程及规范。

  4.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

  6.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考虑性别、年龄段及监护类型不同的留守儿童的特点。

  7.通过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及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篇二: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这些孩子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或者父母双方都在城市打工,或者父亲或者母亲单方在外面打工。

  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

  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诱拐买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奸污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留守儿童的人口特征

  (一)非直接访谈的农村留守儿童

  被访谈的58位农村流动人口共有120个子女。

  有两个子女的家庭占大多数,达到65%左右。

  最多的家庭有5个孩子。

  调查显示,留守子女多于随带子女,留守子女占被访谈者子女总数的61%。

  儿童的性别比比较低。

  166位留守子女中,留守男孩子为71位,留守女孩子为95个,性别比为75。

  农村流动父母具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在有选择地决定哪个孩子留在老家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女孩子留在老家,而把男孩子带到城市里来。

  访谈个案也显示,农村流动农民一般也倾向于把最大的子女留在家乡,如果最大的子女是女孩子,这个子女毫无疑问地会被留在家乡,但当大子女为男孩子而其他子女为女孩子时,他们更倾向于把大儿子带到城市里来。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

  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从教育分布看,6~15岁小学和初 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近90%左右,只有10%的.留守学生在高中或者技校和职业高中读书。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

  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

  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

  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的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5.5年。

  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后,88%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在老家留守3年和3年以上的时间。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般是留守儿童的父亲先外出打工,在他们的生计需要帮手或有能力帮助妻子在城里又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把妻子再带出去。

  在很大一部分父母全部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中,他们一般是先由单亲父母监护一段时间,然后再变成父母全部外出的留守儿童。

  由此看来,如果把父母有一方外出时也计为子女的留守时间的话,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会更长。

  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

  篇三: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

  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

  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

  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

  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

  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

  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

  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

  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

  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

  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

  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

  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

  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

  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

  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目前,广大xx村民正以

崭新的面貌,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迎接“十二五”的到来,争取在此期间全村各项事业都实现质的突破。

  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标时,我村支部书记范志红书记把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全村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升至战略高度。

  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儿童的头顶一定会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相关文章

法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推荐3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法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一、论文题目  论婚内侵权民事责任  二、应用性专题的来源(从法律实践中提练论题的过程)...
工作报告2013-09-07
法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推荐3篇)

社会个人实践报告【实用3篇】

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格式 所有报告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 标题:观点式标题, 2. 前言:作为调查报告的开端,简要说明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
工作报告2015-06-03
社会个人实践报告【实用3篇】

学生会主席团工作总结【优选3篇】

学生会主席团工作要怎样写好一份总结,写总结的主要目的是总结一年的工作情况汇报上级,写 学生会个人总结 更是为了让自己更清楚一年的工作成绩而为明年做计划,以下应届毕业生范文网提供 优秀学生会工作总结 阅...
工作报告2018-03-08
学生会主席团工作总结【优选3篇】

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最新完整版【通用3篇】

领导干部述职报告2021最新完整版(5篇) 【#述职报告# 导语】述职报告必须把过去一段时间之内所做工作的材料全面地搜集起来,包括面上的材料与点上的材料、正面的材料与反面的材料、事件材料与数字材料以及...
工作报告2017-07-03
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最新完整版【通用3篇】

乡镇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3篇】

根据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安排部署,为全面了解河流的生态环境现状,按照县河长制工作推进会议的精神,对境内河流进行了调查摸排。从调查的情况看,境内河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沿岸零星分布有数家养殖场和...
工作报告2017-01-05
乡镇河流基本情况调查报告【精选3篇】

护士年终述职报告范文10篇(精选3篇)

2022年护士年终述职报告范文10篇 【#述职报告# 导语】述职报告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本职工作的规律,促进领导干部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作用。本篇文章是?为您整理的《2022年护士年终述职报告范...
工作报告2018-09-01
护士年终述职报告范文10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