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问题调查报告【通用3篇】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一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赡养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赡养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我们进行了一项赡养问题的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为全国不同地区的家庭,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居民。我们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调查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首先,关于赡养问题的认识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赡养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一部分人对赡养义务和权利存在误解。其中,城市居民对赡养问题的了解程度普遍高于农村居民。这可能与城市居民接触信息更多、教育程度较高有关。
其次,调查还发现赡养问题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赡养父母或其他亲属对自己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赡养问题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
此外,赡养问题还涉及到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赡养父母或其他亲属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快,赡养问题给受访者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最后,调查结果还显示赡养问题会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近40%的受访者表示赡养问题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和矛盾。这可能是因为赡养问题涉及到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纠纷,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紧张。
综上所述,赡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经济、时间、精力和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了解决赡养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赡养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赡养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赡养者的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减轻赡养者的经济压力。此外,我们还建议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意识,减少赡养问题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二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赡养问题是指个人或家庭对于老年人或其他需要赡养的亲属的照顾和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赡养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解赡养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困难,我们进行了一项赡养问题的调查研究。
我们的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职业、地区的人群,包括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首先,调查发现在赡养问题中,女性的参与度明显高于男性。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家庭赡养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担。这可能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分工有关,女性在家庭中被赋予了照顾和支持的角色。
其次,调查还发现赡养问题与个人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个人经济状况对赡养问题的影响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人更有能力承担赡养责任,而经济困难的人则更难以满足赡养需求。因此,解决赡养问题需要在提高个人经济能力的同时,加强社会对赡养者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赡养问题涉及到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赡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快,赡养问题给受访者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最后,调查结果还显示赡养问题对个人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赡养问题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这可能是由于赡养工作的繁重和压力导致的,需要注意对赡养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注。
综上所述,赡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性别、经济、时间、精力和个人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因素。为了解决赡养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赡养问题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赡养问题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赡养者的支持和保障,提高赡养者的经济能力和社会福利。此外,家庭成员也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分担赡养责任,减轻赡养者的负担。
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篇三
摘要: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这一群体组织不能不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其中存在的老年人的赡养现象更是越来越多的闯进现代人的思考中,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主要以“家庭赡养”为主的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随着他们的年老体衰,逐渐失去了依靠体力劳动为主的原有的家庭经济地位,已不能自给自足,同时他们大多数既没有社保也没有低保,仅仅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来度过晚年。而当面对经济落后,家庭贫穷,道德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时,他们往往连这仅有的依靠都得不到保证,由此导致了赡养问题已成了农村的一种社会问题。本文从赣南农村群众的老年人赡养法律意识现状切入,深入地从子女、社会和老年人自身三个维度透析了当地群众老年人赡养法律意识不强的制约因素,最后从道德法律制度层面提出了赡养老年人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赣南农村 老年人赡养 法律意识
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容易忽视的社会群体。尽管社会在进步,但是,我们看到,无论在物质领域还是在精神领域,他们似乎都还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老年人赡养已经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凸显出来。赡养好老人,这不仅是为当代老年人造福,也是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一、当地老年人赡养法律意识现状
通过调研,当前农村群众依法赡养老年人的法律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在调研的几个村的部分村两委成员和普通群众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众属法律通型的,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书籍,县、乡司法机关、公安机关组成的“法律讲师团”下村讲课来学习关于老年人赡养的法律知识。他们往往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法律通型的干部群众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其中还有5%的老年人会用法,与子女签订老人赡养协议。
(二)、似懂非懂型。在调研的120人中,有大约57%的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对老年人赡养的法律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别人说和评论。他们往往不轻易犯法,但不能更好的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
(三)、法盲型。法盲型的干部群众对法律一点都不知道,这种人占26%。这种类型的人不懂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只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
二、当地群众老年人赡养法律意识不强的制约因素
(一)子女的问题
1.子女经济紧张致使老年人赡养折扣。
对于以务农为生的子女来说,由于目前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多数农民收入不高,很多家庭难以承受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双重压力。在现代家庭中老年人已经失去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家庭赡养老人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些人有的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有的自己生活都成问题,也根本无能力赡养自己的父母。
2.子女道德缺失造成老年人赡养丢弃。
随着老年人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降低、经济收入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家中的地位。由于农村传统的“分家”习俗,有的子女就以分家不公为由拒绝赡养义务,甚至将履行赡养义务与分得家产挂钩,强调“多分多赡养,少分少赡养,不分不赡养”;有的认为自己没有继承享用过“祖业”而不愿赡养父母;有的认为自己已成家立业,无需再依靠父母,因此对老人不闻不问,更谈不上赡养老人;有的外出打工长年不归,根本不管在家老人的事,老人又不知道子女的确切地址,即使打上官司,也只能使法院要么无法立案,要么判决后难以执行;甚至有的认为父母体弱多病,实属累赘负担,不仅不从物质、精神方面给予关照,而且还进行虐待、遗弃,致使老人有家难归。
3.子女责任不明产生老年人赡养推卸。
有的家庭子女多,经常为父母赡养问题相互扯皮,推卸责任。他们对老人实行“轮班坐庄”的赡养方式,老人像皮球似的被子女“踢来踢去”, 老人的生活都成问题,精神赡养就更谈不上。有的子女不顾老人的意愿,为显示“公平”,将二老拆散,一个儿子负担—个老人的生老死葬。一方面,“老来伴”却被自己的子女判了“离婚”,二老不仅生活上被子女当作累赘,精神上也相当孤独苦闷;另一方面,一方老人先死亡,另一方老人长寿,于是该子女觉得负担太大,吃了亏,就要求由两方共同供养,于是兄弟姐妹间闹意见,老人遭了殃,两方都不赡养。因而无法靠自己解决晚年的生活保障问题。以致“养儿无法防老”、“三个和尚没水喝”成为普遍现象。
(二)社会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落后。
绝大部分农村老人年轻时为了供子女上学、结婚、盖房,费尽了心血,没有为自己攒下任何养老的积蓄。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又不健全,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只有靠子女赡养,在经济上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老人常常要看子女的脸色过日子。
2. 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
宣传不够深入,边远地区和许多单位还有死角;此外,对宣传贯彻该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再则,对在宣传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尚未进一步研究解决。这样,依法赡养老年人的意识必然不能深入的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3. 农村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欠缺.
这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人口老龄化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法律对于违反该条款的行为的惩戒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尺度,特别是对不履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行为,很难用法律予以惩戒。另一方面,法律保护不到位,对老年人的特有权利法律规定不明确,导致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三)老人自身的问题
1.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
有的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观念陈旧。有的老年人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更不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多数老年人不愿意诉诸法律,怕家丑外扬而忍气吞声。
2.分家不公酿成赡养苦果。
在子女成家后分家问题上,一些老人不注意维护自身权益,将家产全部分割给子女,自己今后的生活则完全由子女供养。有一些老人在处理诸如分家产、帮忙料理家务等事务中,或重子轻女,或重女轻子;或重小轻大,或重大轻小,从而导致子女对父母产生偏见,并把所得好处与赡养老人对等起来,形成多得好处多养老,少得好处少养老,不得好处不养老的格局。
三、对策及建议
1.要层层树立赡养老人的道德风尚。
必须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列为普法工作的重点,使这部法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解决农村老人赡养纠纷时,要多做说服教育工作,切勿草率处理,尽量促成当事人达成赡养共识,以减少社会治安隐患;要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让子女们认识到赡养老人的重要性,自觉自愿的对老年人进行赡养。同时,教育老人和子女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对赡养老人做的好的要大张旗鼓的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赡养老人做的不好的要进行谴责,甚至处罚。通过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乡村、文明家庭、争当文明村民活动,增强全民的敬老养老意识,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2. 要逐步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只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农村完全能够从家庭养老过渡到合理的家庭与体制并重的养老。农村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农村人口享有更多更为平等的社会权利。但是农民普惠式养老政策,仍需要相关法律的保驾护航。还必须加大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通过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整合现有资源、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养老服务事业。通过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落实老有所医;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区服务,使农村老人获得就近就便的社会服务。
3.针对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群体,并且是医疗消费的最困难人群,应该在合作医疗制度中设置倾斜性资金。
针对老人“大病等死”的窘境,建立专项的“大病扶助基金”,规定家庭和国家不同的出资比例,最大限度地实施人道主义,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当然,国家普惠式养老金只是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保障部分,仅靠这个还远不够,重要的还是将惠及农民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起来,制度性养老才是根本问题,才能让农村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4.要依法养老。
我国法律有着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这应该是相互和谐的一对关系,它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对屡教不改、不尽赡养义务的人可以视情节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并可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公开审判,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的形式使农村青年知
晓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义务,从而增强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履行敬老养老义务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