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论文(精彩3篇)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论文 篇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护理学的不断进步,护理学基础课程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本文将探讨《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所带来的效果。
首先,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代医疗环境对护士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课程改革需要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需求。
其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
此外,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护士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传统的课程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培养,而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和沟通技巧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患者和医疗团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效果。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论文 篇二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护理学的不断进步,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议话题。本文将探讨《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改革所带来的效果。
首先,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改革后的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实践操作的环节,引入真实的病例和情境进行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传统的课程往往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而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此外,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护士作为医疗团队的重要成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传统的课程往往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培养,而改革后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职业规范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环境的需求。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改革所带来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改革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论文 篇三
《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与效果论文
作者:裘兴梅 马小琴 谷娟娟 蔡华娟 沈勤 许虹 王俊杰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实践教学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护理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重点基础课程,决定未来护理人才的方向[2],学院将《护理学基础》列为重点课程建设,根据学校建设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重点建设,课程建设包括对课程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等,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优化实践教学措施
1.1 改革课堂实验教学
(1)实验操作小班化。每位教师带教10~15名学生,首次操作从准备用物至结束,全程在教师指导进行。具体做法是:主讲教师讲解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教师巡视辅导,纠正不规范操作动作,实验课下课前抽查1~2名学生,评估掌握的程度及操作中存在的问题。(2)团队练习。主要用于学生课余练习,将各班分成5~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设“学生小老师”1人,每组“学生小老师”由各班课余指导老师重点辅导及考核后,再有“学生小老师”带组内同学一起训练,并对其组员考核,部分实验操作课学生与主讲教师共同带教,共同考核。经过3届学生的'实验,“学生小老师”由不愿参加到积极报名参加;学生考核学生,由不认可到认可。(3)模拟情景学习。在实验课中部分项目采用学生互为“病人”和“护士”,两人角色互换学习,按护理程序步骤进行护理操作,最后要让“病人”对“护士”的操作进行评价。(4)操作竞赛练习。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操作竞赛教学。按照知识、态度、技能目标质量评分标准和操作时间要求进行学生自评,然后学生讲评,最后教师小结。
1.2 设计尝试综合实践考核
(1)考核准备。教师统一讨论准备模拟病例,学生在监考老师处抽签模拟病例,组织组员进行病例讨论,要求对模拟病例按护理程序步骤提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制定护理目标和具体措施、措施的依据、实施的人员安排等。(2)考核过程。各组分别推荐或自荐一名学生进行5分钟的口头汇报,主要针对病例中的护理问题,制定的具体目标及措施。接着由监考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的护理问题、护理目标是否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合理,同时还对汇报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判断问题的思维等综合性能力进行评价。操作考核,技能考核的学生现场5分钟内完成准备操作用物后进行操作考核,未参加操作考核的组内其他学生笔试或口头回答与操作考核项目有关的问题。(3)考核后总结反馈。考核结果,成绩评定包括病例讨论后护理问题与目标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全面、汇报表达能力、仪表仪态、团队合作、操作技能考核、技能笔试等,各项分数综合,取平均分,作为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考核分数。整个过程结束教师反馈考核结果。
1.3 优化临床见习与实习前教学环节
(1)始业教育进医院。组织学生课间到医院参观门诊,病人就医环境,病区病人治疗、护理环境;授课到护理程序章节时,组织学生去病房,采集病史等。通过三届学生的尝试,学生反应较好,部分学生写出参观报告中谈到对所选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改变了不喜欢护理专业的想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坚定其掌握基本技术的决心。(2)改革临床实习前实训。学生
临床实习前,采取平时集训为主的形式,提前2个月左右,每周安排2次集训,集训期间采用实习组长、“学生小老师”、指定辅导老师三方面负责制度,其形式培养自觉练习为主,但加强监督机制,如1~2周辅导老师及“学生小老师”分别或共同考核集训效果。2 结果
通过三届学生的实验尝试,其《护理学基础实践》课程成绩逐年提高,将三届学生成绩比较,其年级平均分为05届85.22、06届88.63、07届90.06;及格、中等、良好、优秀率也有较明显的变化。及格分数比例05届有1学生,06、07届均没有,中等分数比例06届比05届有下降,其最突出的是优秀分数比例从13.67%提高到64.77%并且呈逐年提高。
3 体会
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并实施了新颖的综合实践考核,优化临床见习与实习前强化实训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以使《护理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安秋月,刘星,黄双丽,等.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3032.
[2]秦宗会,胡武洪,徐建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7,(2):6667.